
作者:[喬淑娜]
根據有效市場假設,當會計信息披露的社會邊際成本等于社會邊際收益時,會計信息市場供需達到均衡,信息披露量最優,社會處于“帕累托最優”,但會計信息的正外部性所內生的“搭便車”會導致會計信息市場供給不足,產生市場失靈。本文擬對會計信息市場的失靈問題,提出以下解決方案。
一、會計信息的管制
會計信息市場供給不足,引起市場失靈,國際通行解決方法是對會計信息進行管制,體現在對財務報告所披露的會計信息的供求關系及其內容與表達方式的管制上。國家干預的根本目的在于實現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的標準化,限制資本市場上的壟斷和投機行為,從而保證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彌補市場失靈的損失。
管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為管制不僅會扼殺會計信息的信號顯示功能,而且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包括直接管制成本和間接管制成本。直接管制成本如政府機構用于規范的開發、執行、監督和立法方面的成本;間接管制成本包括強制企業披露不恰當的信息量和不合理的信息內容而發生的社會成本,也包括管制下企業改變其融資、投資和生產決策可能負擔的機會成本等。
政府對會計信息披露的管制,成本是巨大的。另外,政府規范能導致高效率的經濟學分析,但其前提假定之一是規范機構要擁有完整的信息。顯然這是不現實的,當獲取信息的成本過高或不可能獲取相關信息時,規范機構就可能因不完整信息而發生制定失誤。
由于政府干預不能必然導致有效率的資源配置,因此在必要的監管標準及準則規范(交易制度基礎)下,依托網絡信息技術的“市場化”才是解決會計信息披露不足的有效方法。有人把外部性問題的實質歸結為交易費用,如空氣污染問題,要把清潔空氣變成可在市場上交易的東西從而解決外部性問題,就必須對清潔空氣的產權進行界定。但界定空氣產權及監督產權契約的事前交易費用很高,以至于人們放棄界定;不明確界定產權,又會造成事后交易費用,表現為對保護和“生產”清潔空氣的積極性的打擊和對任意排放廢氣的縱容。因此,外部性問題實質上是事前交易費用和事后交易費用之間的沖突問題。
市場不僅是交易的場所,更包括為了促進交換、節約交易費用而存在的一套復雜的制度,交易的實質是產權的讓渡,實現交易的方式是就產權的讓渡達成契約,因此市場關系的本質是契約。由會計信息披露的外部性所引致的會計信息市場失靈或無效率,只能說明某種簡單的契約形式在節約交易費用和保證有效激勵方面的失敗,而不是一般市場關系的失敗。所以,失敗的原因在于還沒創造和建立一種對會計信息進行定價和交易的高效制度。
科斯認為,在交易費用為零的情況下,通過產權界定,可讓市場解決外部性問題。然而,現行財務報告體系下的會計信息市場,交易費用為零是非常不現實的。會計信息的生產者是企業管理當局,而信息使用者則是廣泛而又頻繁變動的投資者或債權人等。德姆塞茨認為:當自愿談判被允許時,談判各方當事人的數目是兩個影響交易費用的主要因素之一,作為談判方之一的投資者人數分散、多變,通過單獨談判、訂立私人契約來解決外部性問題的協議成本是巨大的。高額的交易費用使信息生產者無法阻止需求方免費使用會計信息。
顯然,外部性高額的事前交易費用妨礙了市場本身的自我良性運作,使自由市場處于無效率狀態。于是,政府機構通過立法與制定準則對市場進行干預和規范,這導致事后交易費用的增加,表現為管制和規范成本。
二、會計信息披露的市場化
未被市場交易包括在內的額外成本及收益即為外部性,解決會計信息披露外部性問題的思路就是通過制度創新建立新的市場機制,克服在節約交易費用和保證有效激勵方面的失敗,使會計信息參與市場交易,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商品。
但權利界定是市場交易的基本前提,會計成為商品的前提是清晰界定其產權。會計信息本質上是企業所有的一項經濟資源,而企業又歸股東所有,因此會計信息天然的產權所有者應該是企業的股東。一旦清楚地界定會計信息為股東所私有,市場運作就會應運而生,產權所有者就可能以私人商品的形式供應會計信息。
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制度的創新和變革成為可能。網絡時代,會計信息披露的重大制度創新是交互式按需報告模型(ICRM),即信息使用者和信息披露者通過因特網的Web人機交互界面獲取和提供會計信息。由于購買力、信念和偏好不同,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是多樣化和差異化的。ICRM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盡可能使傳統財務報告模式下信息使用者被壓抑的需求重新激發出來。ICRM考慮到以下因素:①信息使用者既有相同又有不同的信息需求;②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是變化的;③單個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可能是多樣化的;④報告主體事前很難確定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在開放的網絡環境中,ICRM的核心是數據庫,企業通過建立和維護一個中心數據庫保存其愿意披露的信息。數據庫包括財務和非財務的原始標準化數據。之所以提供標準化的原始數據,是讓使用者可根據自己的差異化需求,借助公司提供的模塊化會計程序和方法生成不同的信息。數據庫由公司控制,授權信息使用者訪問和進入。隨公司經濟事項的發生,數據庫處于不斷補充和刷新的動態變化中。
既然界定會計信息的產權所有人是股東,作為信息源的數據庫,其產權當然歸屬股東所有。在清晰界定數據庫和會計信息的產權后,交互式的財務報告方式創造和建立了一種對會計信息進行定價和交易的高效制度,其基礎是飛速發展的因特網信息技術。
企業通過防火墻在Web站點實時交互地向外披露動態的會計信息,信息使用者則利用自己的計算機終端訪問,按需生成和使用會計信息。會計信息交易的實現方式是供需雙方在Web站點的人機交互界面上,就產權的讓渡即時達成契約。因特網的普及和網上電子支付系統的發展與成熟,使交易費用大大降低和節約,從而使得信息的供需得以真正在市場中進行,價格和產量由供需雙方決定。
在基本競爭模型中,私有財產和價格提供了激勵。基于因特網的網絡創新市場機制使會計信息成為真正意義上可交易的商品,使用者付費消費會計信息,企業在逐利動機下生產、披露更多會計信息。市場在供需作用下趨向均衡,并形成均衡價格和均衡披露量,此時市場是有效率的。
證券監管機構與會計準則制定機構規定的最低標準的會計信息由企業作為標準信息商品提供,不管有無市場需求都必須生產和供給。當然,在需求方的拉動和利潤動機的有效激勵下,通過交互交易的方式,企業還可能披露更多差異性的、多樣化的信息(如技術創新信息、前瞻性信息及分部信息),以滿足信息使用者的個性需求。
由于會計信息的供給不再以公共產品而是以私人產品的形式提供,信息消費者可根據自己的預算約束和個人偏好進行如下消費選擇:不消費會計信息,無成本支出;僅消費標準信息商品,發生成本支出;消費標準信息商品以外的信息,負擔更多的信息成本。由于是按層次付費消費,消除了信息消費的“搭便車”現象,企業的成本通過市場交易得到補償,外部性或市場失靈問題得以解決,會計信息理論上處于最優披露的均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