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在上市公司的實行,標志著我國在會計改革的道路上又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新準則的實行,也標志出版社改制的實質啟動,這不僅給出版行業財務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出版單位帶來了更多的挑戰。出版單位如何適應會計準則的重大變化,以確保其順利銜接、平穩過渡,成為出版行業管理者的重要任務。
新準則的本質是傳統的事業單位向企業改制,企業的財務制度要與國際準則接軌,非上市公司要與上市公司接軌。從新準則的內容來看,有幾個變化需要企業管理者注意。
1.謹慎適度選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
新會計準則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涉及公允價值計量的項目主要包括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金融工具、股份支付、債務重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等。公允價值可以為企業管理者的經營決策提供更相關的信息,但在實務中,如何確定公允價值,特別是在沒有可參考的活躍市場的市場價格時,如何應用計價技術,并非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所以,企業管理者在決定使用公允價值計量時,應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充分考慮運用的范圍,考慮是否符合新準則規定的應用公允價值計量的條件。企業可以通過建立和進一步完善有關公允價值計量的內部控制和決策程序,建立確定公允價值的方法和系統。對于采用估價技術的,則應確定相關估值假設和主要參數的基礎和選取原則。同時,企業應根據新會計準則的有關要求,需對確定公允價值的方法,相關估值假設和參數進行充分披露。
2.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制定會計政策,做出恰當的會計估計
無論是無形資產開發支出、存貨成本計價、借款費用資本化等會計政策,還是資產減值、預計負債等會計估計,新準則都發生了重大的改變。新準則對企業合并、長期股權投資、所得稅、金融工具、股份支付、投資性房地產、某些類型的預計負債等會計政策、會計估計的變更規定了銜接條款。
企業管理者應根據新準則的有關要求和企業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會計政策,做出恰當的會計估計,明確區分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新準則變化造成的影響,不能進行混淆。
3.嚴格履行資產減值準備計提和轉回的決策程序
與原會計準則關于減值準備的規定相比,新準則的實質性差異是規定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長期資產的減值準備,一經提取,不得轉回。新準則擴大了資產減值準備的提取范圍,并要求定期對商譽進行減值測試。
企業管理者應制定資產減值準備計提和轉回的制度,要求財務人員嚴格履行資產減值準備計提和轉回的決策程序,同時還應充分考慮企業的資產質量,從源頭上減少不良資產的產生。比如科學出版社針對庫存增長過快的情況,提出產值等經營指標的增長速度要與財務績效指標相匹配;加大對編輯部門和銷售部門發貨、退貨及報廢率的考核等內部管理措施。通過對考核與激勵機制的改進,加快資產周轉效率,減少存貨資金沉淀和庫存風險。
4.嚴格履行決策程序,合理劃分各項金融工具
金融工具是新準則提出的新概念。包括所有的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從最簡單的現金到復雜的嵌入衍生金融工具,范圍也包括現行“投資”準則所涵蓋的短期投資、長期債權投資和某些長期股權投資。
企業管理者在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初始確認時,應履行相應的決策程序,分析金融工具的持有意圖,形成正式的書面意見。對“應收賬款”等金融資產要進一步完善業務流程,加強管理。
5.嚴格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進行所得稅會計處理
所得稅會計是新準則下變化較大的項目。新準則要求企業必須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核算所得稅,降低時間性差異對所得稅的影響。對于遞延所得稅資產的確認,新準則要求在企業未來很可能獲得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用以抵扣時才可以確認,因此企業管理者在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時應格外謹慎。
6.充分披露企業合并及合并財務報表相關信息
以往,我國企業會計準則、會計制度嚴重滯后于企業合并重組的實踐,相關會計處理存在空白地帶。實務中,企業多出于滿足自身需要的考慮,采用權益結合法,以實現當年利潤大幅提高的目的。新準則據此明晰了兩種類型,即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并根據不同類型規定了相應的會計處理方法。
企業應嚴格執行企業合并準則的有關規定,謹慎地確定是企業合并的性質。對于合并財務報表,母企業應將其全部子企業納入合并范圍,并在財務報告中充分披露企業合并及合并財務報表相關信息。
7.規范關聯方交易及其信息披露
新準則要求兩方或兩方以上同受一方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的也構成關聯方。因此,企業需要考慮是否有現行準則下不屬于關聯方,而按新準則屬于關聯方的情況存在,并收集有關資料,做出適當披露。在具體披露上,新準則也新增了一些要求,例如關聯方交易也包括代為進行債務結算的情形,并要求披露最終控制方名稱以及披露關聯方之間未結算應收項目的壞賬準備金額,并且規定企業只有在提供確切證據的情況下,才能披露關聯方交易是公平交易,企業管理者應對這些新要求加以關注。 (作者單位: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