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高校辦學自主權的不斷擴大,高校籌資辦學資金呈現出多渠道、多形式的多元化新格局。伴隨著國家擴招政策的實施和“銀校合作”的方式在全國迅速地推廣, 高校實現了超常規發展,各高校學生人數與教工人數急劇增加、辦學規模迅速擴大,銀行信貸資金大量涌入高校。大額度舉債辦學促進了高等教育事業的飛速發展和擴張,也加大了高校財務管理的風險。如何規避與防范高校財務風險,減少財務損失,促進高校持續穩定地發展,已成為各高校財務管理的基本目標。這也是當前財務管理工作者值得深思和探討的問題。
一、高校財務風險的涵義及其現狀分析
高校財務風險指高校在資金運營過程中因資金運動面臨的風險。深入研究高校財務風險的生成和傳導機理,深刻地認識財務風險的本質,對加強高校財務風險的管理,提高高校財務活動的運作效益十分必要。風險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 風險具有客觀性,無論是否承認它;(2)風險具有普遍性,時時、事事、處處存在;( 3) 風險與不確定性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具有可知性;( 4) 風險不等于損失,風險既可能帶來不利結果與損失,也可能帶來額外收益,但人們更關心前者,即風險厭惡普遍存在。
2005 年12 月21 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名為《2006 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的社會藍皮書稱,為了擴建或吸引人才,部分公辦高校向銀行大量舉債,并熱衷于圈地和參與大學城建設,有的高校貸款已高達10 億甚至20 億元,目前高校向銀行貸款總量約在2000 億元左右。各高校除去一年內的工資獎金和教學、科研、行政開支,所余款項只夠償還貸款的年利息,學校的財政已經捉襟見肘,何談還清貸款。所以貸款高校有可能成為繼銀行、證券業之后的又一個高危行業。
二、高校財務風險成因分析
?。ㄒ唬┕芾韺语L險意識淡薄使高校潛藏財務風險
高校的財務風險決非朝夕之間就突如其來,往往是由于管理者對財務風險的監測和危機前的種種征兆重視不夠,未能及時采取措施,以至于危機爆發,措手不及。大量調查研究表明, 由于高校在很長時間內處在國家預算約束下,不需要考慮財務風險管理的問題,導致了高校領導層和財務管理人員風險責任意識不強,對財務風險管理沒有足夠的重視,沒有有效地開展對財務風險的監測與防范。風險意識淡薄是高校財務風險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大規模擴招增加了高校財務風險
隨著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大規模擴招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現象。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06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1999~ 2004年期間,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在校生人數增長了220%,而此前1993~ 1998年的6年間,只增長了34.4%.2006年全國普通本??普猩媱潪?30萬人, 其中本科招生計劃260萬人,研究生招生計劃40萬人。與2005年的招生規模相比,本科生增加了30萬人,研究生增加了3萬人。在高校規模急劇擴張的過程中,高校原有的資源遠遠不能滿足擴招的需求。擴招導致高校每年大量的資金投入,急需后續資金的補充,緩解資金短缺的壓力。與此同時國家允許高校向銀行貸款發展教育,銀行對高校的貸款政策門檻也較低、操作較簡便,因此,高校普遍利用銀行貸款來補充現階段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的資金缺口,這成為高校迅速擴張、形成規模效益的主要方式。隨著貸款在整個高校投資中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加,高校每年支付的利息費用逐年增多,還本付息負擔沉重,達到了高校承載負荷的極限,高校的財務風險也逐漸升級。
(三)資金結構不合理引發高校財務風險
資金結構是指企業資金總額中不同來源資金各自占有的比重,而狹義的資金結構則指債務資金占資金總額的比率。高校通過不同的籌資方式和籌資渠道,可以籌集到權益資金和債務資金兩種性質的資金。不同方式的資金來源應合理搭配,以保證高校資金的正常周轉。然而多數高校資金結構失衡,債務資金特別是銀行貸款占資金總額的比重過大,這在加大高校債務利息負擔、減少高校經濟利益的同時,降低了高校長期與短期償債能力,削弱了高校短期償債保障,使高校資金鏈越繃越緊,加上高校缺乏對貸款規模與還款計劃的可行性研究,貸款結構失衡帶來還款期的過度集中,加大了高校財務風險程度。
?。ㄋ模┤狈ω攧疹A警系統使高校難以有效規避財務風險
財務預警分析就是通過財務報表及相關資料的綜合分析、預測,及時利用財務數據和采用數據化管理方式, 在高?,F有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基礎上,設置相關量化指標,對高校經營各環節發生或將可能發生的風險, 發出預警信號, 為管理當局提供決策依據。但大多高校由于技術、人員素質和管理方面的原因,都未建立財務預警系統, 甚至未認識到建立財務預警系統這道“防火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已經建立財務預警系統的學校, 由于現行財務預警系統的局限性, 其工作仍停留在表層上,定性分析不足。這給高校財務安全埋下了隱患。
三、防范與化解高校財務風險的對策
(一)強化管理層風險意識防范高校財務風險
全面、有效地控制高校財務風險,首先要樹立風險意識,特別應提高學校領導層對財務風險的認識,要把風險防范理念貫穿到整個決策工作全過程中,對高校財務風險進行實時監控與預測,及時發現風險發生的征兆,采取分散和規避財務風險的舉措,有效地防范高校財務風險。財務人員作為財務管理者,也應不斷學習和掌握風險管理理論與方法,強化風險意識,通過自身的知識水平、業務素質的加強來提高風險管理水平。會計論文網 www.china-k.net
?。ǘ﹫猿挚茖W發展觀降低高校財務風險
高校擴招是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的有效途徑和必然選擇。在國家財政資金難以滿足擴招對資金的需求時,銀行貸款成為高校在擴大規模時獲取資金來源的主要渠道。高校在籌集資金、舉債經營時,首先應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應遵循規模適當、籌資及時、結構合理、方式經濟的原則, 科學分析高校資金需求總量,認真論證投資建設項目,在項目可行性基礎上,確定合理的籌資總規模及資金結構,適度負債經營。其次,根據高校實際情況,從自身發展潛力、借款的承受力、償債能力進行評估,制定貸款財務計劃。按照需要與可能安排適量的負債,確定適當的負債比率,負債額度以不超過高校的事業收入為宜。第三,根據負債情況制定出還款計劃。通過對負債規模、用途及償還額度與償還時間的合理規劃,從源頭上預防財務風險。
?。ㄈ┖侠戆才刨Y本結構分散高校財務管理風險
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債務資金占總資金比重過高的現實問題,可以說已成為引發高校財務風險最直接、最巨大的動因。如何優化高校資本結構,降低高校財務風險,是高校繼籌資任務之后面臨的又一復雜難題。負債經營能獲得財務杠桿利益,是建立在負債數額適度,負債比率適中的基礎之上的,否則可能帶來籌資風險損失。為了在獲取財務杠桿利益的同時避免籌資風險,高校負債比率及負債金額要與高校的具體情況相適應,在借入資金中,長短期資金應根據需要合理安排,使債務結構趨于合理,并且要與高校自身的長期與短期償債能力、償債保障基礎相適應,安排好不同期限的銀行信貸資金的結構比例,以便合理分攤各期間的債務負擔,防止還款期過分集中,以提高學校的信譽度,實現風險與報酬的最優組合。
(四)構建財務預警系統規避高校財務風險
高校財務預警系統可以通過以下步驟進行:一是風險識別,即確定風險類型、風險等級;二是風險評估,即量化風險損失,確定各類風險預警指標與臨界值,并對照確定其所屬等級;三是做好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組織設計工作,包括建立風險評價與預測模型、報警判斷方式與模式、設計預警業務流程等。
高校建立財務風險預警系統,即要對一些關鍵性的財務指標設置預警界限,一旦指標達到或超過警戒線,財務人員就需要及時分析風險發生的原因,然后有針對性地化解風險。高校財務預警系統可以通過財務預警綜合指數來反映:1.償債能力綜合指數,包括現金負債比,負債自有資金率,已獲利息倍數,基建項目投資負債率,本期安全系數等。2.運營績效綜合指數,包括學校年度支出比,招生計劃資金比率,經費自籌率,教學科研性資產收益率,校辦產業資本增值率。3.發展潛力綜合指數,包括經費自籌率,教學科研性資產收益率,校辦產業資本增值率。在此基礎上,還需確定一個警戒線。如現實支付能力的警戒線定為3個月比較合適。自有資金占年末存款的比重低于50%,應采取措施改變資金結構。自有資金動用程度超出100%則應考慮償還能力。校辦產業和基建投資的負債率若大于100%,就意味著資不抵債,就可能影響學校的財務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