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經濟學與會計核算無形資產概念的差異性比較
經濟學對無形資產界定概念時往往采取非此即彼的排除法,即:凡是經濟行為主體所擁有且沒有實物形態的資產就視為無形資產。它是一種不存在實物形態的經濟資源,代表的是一種潛在的生產能力。這一定義所涉及的廣度與深度是非常寬泛和深遠的。
而作為經濟學分支學科的會計學,對無形資產的定義則要謹慎得多,即:無形資產指企業為生產商品、提供勞務、出租給他人,或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沒有實物形態的非貨幣性資產。而且,對于會計學無形資產而言,其關鍵點還在于必須解決無形資產的確認問題,無形資產要滿足以下兩個條件時企業才能加以確認:一是該資產產生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二是該資產的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只有得到確認的無形資產才能納入相關的核算與記錄范圍。因此,《企業會計制度》進一步規定:企業自創的商譽,以及未滿足無形資產確認條件的其他項目,不能作為無形資產,從根本上講,不能進入會計核算的范圍。
從經濟學無形資產與會計學無形資產的定義比較中不難看出,經濟學無形資產的范圍要比會計學無形資產的范圍大得多,二者的差異性及引起的現實沖突,為會計熱點問題的討論和會計理論的改革與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
二、經濟學與會計學無形資產的趨同性沖突構成會計理論與實務創新的探索焦點
經濟學所涉及的無形資產多達29項,而目前列入我國企業會計核算的只有其中的6、7項,多數無形資產因無法得到確認,導致企業資產價值計量與反映的不充分。傳統會計將貨幣計價作為會計的本質特征,在此基礎上,按權責發生制進行會計確認、歷史成本進行會計計量、復試記賬予以會計記錄,這三者被認為是構成西方傳統會計的三大基石。然而,正是基于此,傳統會計所描繪的圖像是非常不完整的,它只能確認、記錄那些能夠計量且只能用貨幣價格交換的東西,這必將導致經濟信息具有不完整性。對于重要信息的主要來源渠道而言,會計信息已成為重要的決策基礎,而會計信息內容的不完整性是很危險的,如將人力資源、品牌效應、客戶資源等不可計量的無形資產排除在外,表明貨幣價格計量方面存在著根本性的錯誤,導致了傳統會計的立場錯誤。傳統會計反映了這樣一種觀念:會計核算與反映的對象即所擁有財產所有權的標的物,只有能夠采取價格計量時才能進入會計核算與反映的范圍;而且財產所有權不必受保管、擁有、使用的道德責任、財產衍生價值等概念的約束。因此,公共物品(如海洋、空氣等)、人力資源、品牌效應等所有不能用價格反映的東西均不能構成會計圖像的一部分。根據傳統會計從收入中減去成本計算利潤的配比公式,在此情況下,不僅社會成本無法計量,經濟成本也是不完整的;不僅導致了虛夸的稅收,而且鼓勵了依靠犧牲環境、扼殺創新、阻止社會經濟活動整體層次躍升與意義升華來取得當前利益的行為。目前有關會計理論的熱點問題,大多集中在對相關無形資產業務的討論上,而這一探索過程,實際上是會計核算無形資產逐步向經濟學無形資產的延伸和過度的實質性表現,即會計核算無形資產與經濟學無形資產產生了日益趨同的客觀要求。具體表現如下:
(一)知識經濟時代的客觀要求
當今知識經濟最大的特點是無形資產占企業資產的比重顯著增加,對一些生產軟件產品的高科技企業來說,其比重甚至位居企業資產的首位。對無形資產進行合理、有效的確認與計量,將成為未來經濟社會的迫切需要,現行會計制度以有形資產的確認、計量為主體,以現實交易價格為核算基礎的框架結構必然受到嚴峻的挑戰。如果企業制度不能有效解決以人力資源為代表的無形資產的計價問題,網絡經濟環境下會計核算存在的必要性將會受到質疑。
(二)加入WTO后經濟一體化的必然要求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企業兼并、聯營浪潮一浪高過一浪,如果企業的多數無形資產沒能得到確認,導致企業價值計量的不充分,必然會使我國企業在對外兼并、聯營和商務交往中面臨被動、不利的處境,并會大大吃虧。
(三)市場經濟體制下無形資產的本質要求
即只要存在無形資產的價值體現,就必須將其納入到企業的會計核算范圍中去,否則將是對社會規律和道德的違背,這是由市場經濟體制下無形資產的本質再認識所決定的。關于這個問題以下將進一步展開討論。
三、對無形資產本質的再探討和再認識
無形資產是一種沒有實物形態的經濟資源,本質上講就是代表了一種潛在的生產能力。關于這一點,前已述及并形成了共識。本文對無形資產本質的再探討和再認識,實際上是上升到無形資產的本源環境即市場經濟體制下或市場交易過程中,在更深層次上去尋求答案。會計論文網 www.china-k.net
大家知道,在計劃經濟時期,所有有關對無形資產的界定和表述都是根本不允許的,更不要說對其進行會計確認和計量了。極左的意識形態將無形資產存在的空間扼殺怠盡,而幾千年封建社會環境下占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所倡導的“君子不言利,言利非君子”的思想意識與極左路線的結合,更使當時的社會對無形資產產生了極端錯誤的認識與偏見。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中,對無形資產曾經有著這樣的表述:資本主義社會已進入了腐朽沒落的歷史階段,在這樣的社會里,連名譽、地位都變成了金錢……極左思想對商品經濟和市場法則的全盤否定,自然使對其更深層次上的衍生品——無形資產的否定成為必然。然而,馬克思主義物質決定意識的歷史定論告訴我們,客觀存在是決不會被人的錯誤認識任意否決的了的,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的經濟主體行為當中,名譽、地位的價值體現是不容質疑的。如“隆平高科”上市公司的特別之處就在于其有一項無形資產,這就是我國著名科學家袁隆平先生的名字。根據公司和袁隆平先生簽訂的協議,袁隆平先生同意在股份公司存續期間將其姓名用于股份公司的名稱和公司股票上市時的股票簡稱,公司則向袁隆平先生支付姓名權使用費580萬元。袁隆平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以他幾十年在雜交水稻方面的研究成果,為解決我們這個泱泱大國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而“袁隆平”三個字的品牌價值,根據有關資產評估事務所的評估,更是高達 1 008.9億元(2002年4月24日,人民網,《世界科學家袁隆平:他的名字值千億》)。又如百米跨欄奧運冠軍劉翔在參加雅典奧運之前,廣告收入僅為40萬/年,而獲得奧運冠軍后便一下躍升為2000萬/年。面對以上事實,今天,名譽、品牌價值的體現已毋庸置疑。然而,這些現實經濟學意義上的無形資產在進入會計核算的視野領域時,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即無形資產成本可靠計量問題與其在現實市場環境中體現的價值,存在著不可回避的矛盾。要解決這一矛盾,就必然對傳統會計理論與實務帶來嚴重的沖擊,而統一兩者差異的關鍵在于尋求和探索無形資產本質的再認識,即對無形資產本質的再探討應在更深層次上去尋求答案,對無形資產認識的視角必須要有所轉變。在此前提下,獲得經濟學無形資產與會計學無形資產相統一的理論基礎,在應用性的信息計量層面最終形成兩者趨同、統一的客觀必然要求與價值基礎。
無形資產的價值體現,實質上就是社會公平正義、經濟行為美德的集中反映。將無形資產的確認視為社會道德的回歸是對其本質再探討的關鍵所在。這一實質理念的現實具體表現如下:
第一,對專利權等知識產權的保護體現了人類社會對“勞者有所得”等公平正義價值取向的追求。否則將不利于保護社會的創新機制和創新人才主體的積極性,“搭便車”的結果不利于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這已被無數的事實所證明。
第二,品牌、商譽等是經濟行為主體履行市場道德規范與相應敬業精神及品行的積累、沉淀,市場對其加以認可并賦予相應的價值,就是對會計信息真實與公允性原則的切實應用和體現。
站在這樣一個更加寬泛的經濟學無形資產與會計學無形資產相統一的理論基礎之上,不難看出,會計作為經濟管理的服務手段和工具,應該完全有理由基于對這一本質認同的前提下,制定并提供更加切合實際經濟活動需要的動態而非靜態的核算方法與標準。如:切實突破無形資產的成本計量制約瓶頸,以權威中介機構的資產評估價為基準對其進行適時的反映和監督,應成為探索彌合經濟學無形資產與會計學無形資產的現實差異、將客觀及真實性會計原則在更加廣義的范圍內得以全面貫徹落實的必要途徑。全面而完整地確認、計量與核算反映無形資產,是對社會內在發展規律、公正和道德規范的充分肯定,而背離社會規律和道德規范的基本要求,就會背離市場經濟誠實信用、公平交換的根本和基礎。因為信用與公平既是市場經濟運行的終極目標,也是構成市場經濟運行的內在本原動力。全面、完整地確認與核算無形資產,是對經濟社會進步的推動和保護,既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內在要求,也符合經濟規律的客觀必然。否則,就會扼殺道德與正義,阻礙和不利于社會經濟的進步與發展。因此,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無形資產即社會公正、行為美德的集中反映和體現是對無形資產本質的再揭示。
【關鍵詞】 無形資產; 市場經濟; 會計理論與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