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國內企業借殼上市的資本運作中,國美借殼中國鵬潤堪稱一個經典案例。在這出資本運作大戲中,最搶眼的一幕是國美如何借殼和套現,其中展現的資本運作魅力和技巧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尋找殼公司和增發公眾股
2000年6月底,黃光裕通過一家海外離岸公司A,以“獨立的機構短期投資者”名義聯合另一名中介人,以1920萬港元的現金收購了原大股東的小部分股份,開始染指京華自動化。一個月后又通過另一家離岸公司B,再次通過供股方式,以現金5600萬港元購得原第一大股東的絕大多數股份,從而控制了上市公司-- -京華自動化,這家公司后來成為國美上市的殼公司。
2000年9月,京華自動化發布公告,以增加公司運行資金的名義,以全數包銷的方式,增發3100萬股新股,公司總發行股本增至18800萬股。本次配發的股份數量,折合公司已發行總股本的19.7%,恰好低于20%.因此,不需要停牌和經過股東大會決議過程,黃光裕通過這種方式不知不覺中增加了股權比例。
2000年12月6日,京華自動化停牌發布公告,理由是公司打算發展收入穩定和不間斷的物業租賃業務。而實際情況是以此從黃光裕的手中把其持有的物業購買過來。支付的方式是:現金支付1200萬港元,余下的1368萬港元以向賣方發行代價股的形式支付,每股價格定為停牌公告此事前一天的收盤價略微溢價后的0.38港元。
通過這次操作,代價股全部發行后,黃光裕持股3600萬股,成為京華自動化的第二大股東。2001年9月,京華自動化再次發布公告,以增加公司運行資本金和等待投資機會的名義,全數包銷配售4430萬股新股,新股價格為公告停牌前一天的收盤價折讓10%,即0.18港元,募集資金797萬港元。值得注意的是:本次配發的股份數量折合公司已發行總股本的19.8%,因此也不需要停牌和經過股東大會決議過程。
先將地產裝入殼中
2002年2月5日,京華自動化發布公告,增發13.5億股新股,每股0.1港元,全部由黃光裕獨資的BVI公司C以現金認購。黃光裕選擇了先裝入地產,國美電器是他最值錢的核心業務,當時他正在全力以赴收購內地A股市場的*ST寧窖,而且進展順利,是否把核心資產拿到香港,他還要權衡兩地優劣,選擇更好的時機。
而買殼的現金支出1.35億港元,全部進入上市公司發展地產業務,逐步收購內地地產行業的優質資產,京華自動化的公眾股價格在這輪利好消息的刺激下連翻了4倍。
至此,黃光裕和其獨資的A公司合計持有京華自動化85.6%的股份。根據香港聯交所收購守則,此舉觸發無條件收購,即要么全部收購剩余的14.4%的公眾股份退市,要么為了維持上市地位,必須進行轉讓而使個人持股比例降至75%以下。2002年4月26日,黃光裕轉讓11.1%的股份給機構投資者,作價0.425港元/股,共得7650萬港元現金,使其個人的持股比例降低到74.5%.這個減持比例做到了一石三鳥,既保住了上市地位,又實現了一股獨大,同時得以套現減壓。
殼公司更名為中國鵬潤
2002年4月10日,京華自動化出資收購了一家原本由黃光裕持有的百慕大公司Artway,而Artway擁有北京朝陽區一處物業權益的39.2%。黃光裕通過上市公司購買自身控制的內地物業資產,得以將上市公司賬面的幾乎全部現金1.2億港元轉入自己的賬戶,順利解除收購凈殼支付的大筆現金的資金鏈壓力,加上當年4月26日減持套現的7650萬港元,一個月內其現金流入約為2億港元。
至此,黃光裕通過先后把左手的三間辦公室和物業,倒到右手的上市公司里,套現上市公司現金,使現金流得以回籠,同時通過股份增持,白得了一個“凈殼”。2002年7月,京華自動化發布公告正式更名為“中國鵬潤”,并在地產、物業等優質資產的帶動下開始扭虧。
重組電器零售業務
2003年年初,黃光裕開始重組“國美電器”.將北京國美的經營性資產、負債和天津、濟南、廣州、重慶等地共18家子公司94家門店的全部股權裝入“國美電器”,由鵬潤億福持有65%股份,黃光裕直接持有國美電器剩余35%的股份。
這時已經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在大陸,國美是數一數二的電器零售商,但其在香港的名聲卻不大。2004年5月,國美在香港每周開1店、連開3店,加速了擴張的步伐。很快,國美在香港已有5家分店,配合媒體宣傳造勢,國美品牌的知名度在香港得以大大提高。這為國美電器成功借殼鵬潤打下了很好的伏筆。
2004年6月,中國鵬潤公告宣布以83億港元的代價,買下65%的國美股權而成為了國美電器的第一大股東,國美正式更名為國美電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