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資產重組對提高上市公司資產質量和經營業績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分析了當前我國上市公司關聯方資產重組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以克服資產重組中的不良、不法行為對我國經濟秩序帶來的不利影響。
在我國上市公司資產重組中,采取關聯交易的現象十分普遍。一般的市場交易,交易雙方由于不存在共同利益,往往會從各自的經濟利益出發,一般不會輕易接受不利條款,這是以信息基本對稱、自由行為等基礎上形成的交易,是一種公平交易,公開財務報告一般認為是建立在公平交易基礎上的。在存在關聯方關系時,關聯方之間的交易往往不是建立在公平交易基礎上的。因為,關聯方之間發生交易時,缺乏充分競爭、自由行為等條件,而且由于交易雙方的特殊關系和非盈利目的,常常使雙方利益產生交集或趨同,從而影響交易。關聯公司間往往通過虛假交易就可以輕易達到提高經營業績等各種目的。
一、上市公司資產重組關聯交易類型
我國上市公司資產重組的關聯交易主要表現為上市公司與其母公司或母公司所屬其他子公司之間的資產交易。其主要類型有:
(一)切除型
上市公司剝離不良資產,由母公司或母公司所屬的其他子公司來接盤。適用于上市公司受累于不良資產而急需脫身。
(二)輸血型
母公司向上市公司注入盈利能力較強的優質資產。適用于“營養不良”的上市公司。采用這種方式,上市公司可以通過現金方式收購,或上市公司配股時母公司以非現金資產作為配股資金注入。因為母公司為了取得較好發展,必須依賴其控股的上市公司的融資職能,不斷通過證券市場取得資金,盤活現有資產。為帶動整個集團規模擴大和效益的提高,從整個企業集團的利益出發,不得不將優質資產注入到上市公司,將其不良資產剝離出去,從而讓上市公司在證券市場中套現;否則將面臨“摘牌”,失去證券市場的融資能力,并很可能危及整個集團的發展。
(三)混合型
上市公司剝離不良資產,由母公司或母公司所屬的其他子公司來接盤,同時母公司向上市公司注入盈利能力較強的優質資產。一般以某些民營企業或其他企業收購上市公司之后居多。在收購之后,為盡快提高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故既要向上市公司注入優質資產,又需將不良資產或劣質資產予以剝離,以達到買“殼”上市的目的。
二、關聯方資產重組存在的主要問題
資產重組的關聯交易對盡快提高上市公司資產質量和經營業績具有重要意義,但同時我們也應關注其給證券市場帶來的不利影響。如大量存在非規范的關聯方資產重組會扭曲資本市場資源配置功能并誤導投資者、通過資產重組的關聯交易進行利潤操縱、大股東通過它損害其它股東的經濟利益或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等。
(一)大量非規范關聯方資產重組的存在,會扭曲資本市場資源配置的功能并誤導投資者
資本市場最基本的功能是資源的優化配置功能,即通過上市將社會資源向那些業績優良,有發展前景的公司集中,從而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但是非規范關聯方資產重組的存在,使那些沒有多大發展前途公司的經營業績能夠一下子提升,給人造成一種繁榮假象,投資者將資金向這些公司集中,會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后果,導致資源利用效率的低下。同時,此類上市公司股價往往處于高位,易形成巨大泡沫,危害證券市場的穩定和發展。另外,由于關聯交易操作而導致股價上漲,容易誤導投資者,使其形成一種越投資績差股越賺錢的錯誤理念,也不利于我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
(二)關聯交易的資產重組成為大股東謀求超額收益的手段
我國資本市場建立之初就是為國有企業脫貧服務的,把融資放在第一位,而把優化資源配置放在第二位,而且在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安排上,基本上是第一大股東處于絕對控股地位,使本屬于公司最高權力機構的股東大會形同虛設,成為一個表決機器。因此,在資產重組的關聯交易中,大股東出于對自身利益的考慮,會無視中小股東的利益。由于我國證券市場管理體系尚不完善,作為控股股東的大股東往往通過關聯交易,甚至以“黃金換垃圾”的方式將自己的優質資產廉價換取昂貴的劣質資產,使上市公司迅速提高經營業績,取得配股資格,從投資者手中圈錢;然后,通過上市公司收購其擁有的所謂“優質”資產,在資本市場中套取現金,從而在反復的資產置換和關聯交易中取得非法超額收益,嚴重侵害了中小股東的權益。
(三)缺乏對關聯方資產重組的監管機制,從而損害了國家和中小股東的利益
由于我國目前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尚未理順,上市公司中國有股權代表缺位,且缺乏應有的監督機制,在日常的企業運作過程中,國家將國有資產(股本)交給一部分人來管理,他們在代表國有股權進行投票時,可能存在“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行為。這部分人的利益與國家利益以及股東利益常常不完全一致,當出現矛盾時,利益分配很容易傾向于一小部分人,尤其是當具有國有性質的大股東參與、且這個大股東控制了該公司的經營決策權時,他就有可能既損害國家股東的利益,又損害小股東利益,從而出現內部人控制現象。內部人控制很容易通過關聯交易操縱交易價格,或將利潤轉移等,以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
三、規范上市公司資產重組關聯交易之對策
(一)完善有關法規,以保護國家股東權益和中小股東的利益
我國目前涉及關聯交易的法規主要有《企業會計準則第36號——關聯方披露》、《公司法》。特別是2005年新頒布的《公司法》中規定: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及其他人不得利用其關聯關系侵占公司利益;否則,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明確了董事回避制度,即上市公司董事與董事會會議決議事項所涉及的企業有關聯關系的,不得對該項決議行使表決權,也不得代理其他董事行使表決權;該董事會會議由過半數的無關聯關系董事出席即可舉行,董事會會議所作決議須經無關聯關系董事過半數通過,出席董事會的無關聯關系董事人數不足3人的,應將該事項提交上市公司股東大會審議。《公司法》的這一修改,使關聯交易納入《公司法》這一基本法律的規范范疇。證券管理部門和證券交易所應該在此基礎上制定相應的旨在保護中小股東和國家利益及對關聯交易實施監管的信息披露等規范制度。由于資產重組的關聯交易具有一次性交易金額大、定價較為復雜,而且必須聘請資產評估師進行評估等特點,按現行準則要求所披露的內容(性質、類型、要素)投資者根本無法判斷資產重組關聯交易是否損害了自身的權益,因此,還應增加披露資產評估機構、誰聘請的、評估的金額和評估報告內容簡要、最終交易價格與評估金額差異及原因等。 (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
由于股權結構的不合理性,處于絕對控股地位的第一大股東,往往利用關聯交易的資產重組獲取非法的超額收益。因此,必須對上市公司這種較為集中的股權結構進行調整。目前實行的股權分置改革,實現了股票市場的全流通,大股東和中小股東有了共同的利益基礎,對完善公司治理有一定好處。應該在此基礎上引進更多的戰略投資者,使他們成為公司的第二,第三,第四等大股東,使上市公司最終能夠形成相對分散的股權結構,從而形成公司主要大股東之間的相互制衡,這不僅可以改變過去那種第一大股東“一票定乾坤”的歷史,使上市公司建立起真正的現代企業制度,保證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得到逐步完善,而且還可以起到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的作用。另外,建立和完善委托代理關系,對經理人的內部控制實現有效制約,加強國有股的人格化建設,杜絕內部人通過非法運作或違規操作追求個人資本積累的不合法行為。
(三)實行由少數股東聘請資產評估中介機構制度
資產重組關聯交易中最關鍵的問題是“價格問題”,而價格的確定又必須以資產評估師所確定的公允價值為基礎。按照國際慣例,為了保護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不應該由關聯交易的受益人(如大股東等關聯方)出面聘請資產評估中介機構對所交易的資產實施評估,而應由中小股東聯合聘請,以保證交易的公開、公平和公正性。因此,我們應該借鑒這一國際慣例,在新公司法框架范圍內,明確對有關聯方關系的股東在聘請中介機構時的權力限制,實行少數股東聘請資產評估中介機構制度。只有這樣,才能從真正意義上保護中小股東的權益不受侵害,從而避免資產重組的關聯交易成為大股東“強取豪奪”,謀求非法超額收益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