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運用成本——收益理論,從商業銀行的角度分析我國商業銀行在貸款利率市場化的進程中,信貸成本對中小企業融資的影響,并提出解決思路。
引 言
截至2006年12月11日,我國加入WTO對我國商業銀行金融機構保護的五年保護期已經結束,外資商業銀行可以在華設立法人金融機構,中國商業銀行業全面對外資商業銀行開放,中、外資商業銀行將按照同一規則進行商業銀行業務面對面的競爭。在如此關鍵的時刻,商業銀行對我國中小企業的拒貸比例仍高達56.1%,原因何在?
一、現代商業銀行的本質
根據成本——收益理論,在資源稀缺的條件下,經濟活動追求的是利潤最大化,這就要求收益最大、成本最低。理性的“經濟人”對利益的追求和對影響利益的主要因素——成本的關注,決定了他們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的思維、行為及態度。現代商業銀行是以獲得利潤為經營目標,以多種金融資產和負債業務為經營對象,具有綜合功能的金融企業。企業的獲利本質決定商業銀行要以追逐利潤為直接目的。在目前環境下,商業銀行為了在未來的競爭中能夠生存和發展,競爭逐步由成熟的存款市場向貸款市場、中間業務領域延伸,客戶的爭奪轉向中高端客戶、優質客戶,以獲取高額利潤和報酬。
二、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融資的信貸成本分析
根據美國會計學會所屬成本概念與標準委員會在1951年對成本的解釋,成本是指為了達到特定目的而發生或應發生的價值犧牲,它可以用貨幣單位加以衡量。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成本可以定義為商業銀行為獲得貸款收益而付出的現在的和預期的代價。與大企業相比,對中小企業信貸成本分析如下:
資金成本。貨款的資金成本是指商業銀行同各種途徑獲取資金的占有和使用所支付的利息和手續費。該成本包括內部資金轉移價格、存款利率等,是信貸成本的主要成本;商業銀行無論如何使用資金,該成本對商業銀行進行信貸決策沒有影響,屬于不相關成本。
管理成本。貸款的管理成本主要包括商業銀行為維持中小企業貸款業務正常運轉而投入的費用、商業銀行員工工作的費用等管理成本。如:對企業進行貸前、貸中調查,以及貸后監管發生的費用等。目前中小企業普遍存在管理水平低下、治理結構不健全、運作不規范等問題,所以,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所需跟蹤監管力度更大,管理成本也因此而增加。
信用風險成本。信用風險成本是指貸款到期無法按期償還而帶來的損失,這是影響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發放貸款的關鍵因素。中小企業普遍缺乏優秀人才,企業技術開發投入嚴重不足,技術水平落后,專業化水平低,經營風險較高。因經營不善而虧損,造成中小企業到期無法歸還商業銀行貸款。根據中國人民商業銀行的統計,我國每年因為逃廢商業銀行債務造成的直接損失達1800億元之多,而其中由中小企業造成的不在少數。所以,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融資的信用風險成本要比大企業高許多。
執行成本。指中小企業到期無法歸還商業銀行信貸資金,為化解信貸風險,減少信貸資金損失,商業銀行通過協商或訴訟對企業資產進行查封、扣押、拍賣、變賣等過程中所發生的費用。由于中小企業規模一般較小,自有資金少,負債率高,可用于清償的資產有限;加上目前我國執法環境還不太完善,執法力度較弱,最終信貸資金獲償率很低,而商業銀行又在訴訟中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從而形成高額執行成本。
機會成本。根據成本——收益理論:資源是稀缺的,商業銀行信貸資金同樣具有稀缺性。這就意味著,當商業銀行向中小企業投放資金時,商業銀行就放棄了用其它方法使用同樣信貸資金的機會,失去的選擇被稱為機會成本。目前,任何決策都是在不同的方案中博弈優選的,而商業銀行紛紛爭奪中高端客戶,爭奪上市公司,正是在不同的方案中博弈后的優選決策。
信息成本。根據施蒂格勒《價格理論》的觀點:現實經濟生活中的價格存在差別,主要是知識(信息)“昂貴”的結果。市場交易中相關信息的搜尋和處理都必須付出一定成本。據調查,我國中小企業50%以上財務管理不健全,許多中小企業缺乏足夠的財務審計部門承認的財務報表和良好的連續經營記錄,信息不對稱現象嚴重。為掌握中小企業的真實信息,商業銀行不得不付出大量人力、物力,加大了信息成本。
中小企業貸款存在額度小、時間急、頻率高、期限短的特點。根據規模經濟理論,企業通過合理安排一定經濟實體內各生產要素的比例和數量,從而控制經濟實體的整體規模而取得節約或經濟效益。所以,與大企業相比,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融資成本高,收益低,手續繁雜,存在貸款成本規模不經濟的狀況,因此,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存在歧視,貸款積極性不高。
三、利率市場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使貸款定價機制效應難以實現
商業銀行在對中小企業貸款過程中負擔了大量成本,按照成本收益理論中“誰分擔、誰受益”的原則,中小企業信貸成本高于大中型企業,就應當通過高額收益進行補償。商業銀行的貸款收益主要是向中小企業收取貸款利息。在我國實行固定利率政策的情況下,這種增加的成本無法得到補償(rr=0),而利率市場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使其也很難實現。
貸款利息=本金×利率×期限(I=A×i×n,i=rf+rr)
rf代表等量資金投放大中型企業收取的利率,rr代表等量資金投放中小型企業因成本增加應當浮動的利率。
(一)商業銀行利率定價模式還不完善
2004年10月29日,中國人民商業銀行規定貸款利率原則上不再設上限,排除了中小企業信貸成本高出大中型企業部分無法補償的政策限制。但是,由于各地商業銀行利率定價模式普遍還不完善,定價能力不高,簡單的按照成本加定價模式粗略確定貸款利率的還比較多,考慮的因素也過于單調,作為定價參數的指標難以精確測定或測定存在嚴重的時滯性,操作性不強,使得目前還不能通過商業銀行利用定價機制確定利率補償成本,以達到調節資金流向的目的。(二)一些客觀因素的存在,使定價機制難以發揮有效作用
在實際定價操作中,由于存在資金供求矛盾及信貨規模限制,受宏觀調控政策、資金價格的預期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商業銀行很難實現通過貸款定價補償成本,調節資金流向;其二,由于商業銀行風險指標考核過嚴,往往夸大風險考核的因素,個別行甚至單一地以風險指標作為貸款與否的決策依據,使利率杠桿發揮資源配置作用出現失靈;其三,商業銀行定價的制度性保障機制尚未完全健全,約束機制不力,使定價辦法流于形式,無法發揮作用。
四、改善銀行信貸成本對中小企業融資不利影響的思路
(一)建立健全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分散信貸成本負擔
建立和完善信用擔保機構的行業準入標準、風險控制和補償機制,發展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基金和再擔保機構,完善我國“一體兩翼三層”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通過中小企業支付擔保費用,擔保機構為其向銀行融資提供擔保,從而減少和化解銀行信用風險成本,同時,商業銀行也可以通過與擔保公司聯合對中小企業進行貸款調查和管理,互通信息,減少信貸管理成本和信息成本。
(二)建立和完善與中小企業相適應的金融機構體系
根據規模經濟理論,建立與中小企業相適應的金融機構,能夠節約大量成本支出。金融業發展的根本因素是信息以及建立在信息基礎上的信用,而地方性中小型民營金融機構最能充分利用當地(乃至社區內)的信息存量,最容易以較低成本了解到當地中小企業的經營狀況、項目前景和信用水平,最容易克服信息不對稱和因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交易成本高這一金融發展的障礙,從而可以省去大量調研費用,也可簡化審核批準程序,使金融業務的信息成本、管理成本和執行成本大大降低,增強中小型民營金融機構向中小企業貸款的積極性。
(三)提高中小企業自身素質
企業要想解決融資難的問題,完善內部管理、提高自身素質是關鍵所在。企業經營管理者要自覺學習國家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學習現代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知識,增強法制觀念、誠信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在經營管理中,進行廣泛調查研究、市場分析,選好項目、選好產品,搞好資金運作,提供真實完善的財務信息,規范經營、誠實守信。這樣才能為降低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成本、信息成本和管理成本創造條件,刺激商業銀行為自己融資的積極性。
(四)建立健全科學高效的利率定價體系,完善定價機制
商業銀行要在摸索、總結利率定價機制的基礎上,逐步建立合理、科學的利率定價機制;建立合理的內部資金轉移定價系統,妥善處理出讓資金方、受讓資金方、系統內上下級行及個人之間的經濟利益分配與調整的問題;建立健全科學的定價分級授權體制,抑制“道德風險”的產生;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和開發適合自己的貸款定價模型,增強風險定價的能力,形成科學的利率定價體系,最終實現成本——收益的匹配。
五、結語
商業銀行的本質決定了它對利益的追逐和對影響利益的主要因素——成本的關注,也形成了它“扶優限劣、搶大放小”的融資思路。所以,在目前金融資源稀缺,我國利率市場化存在種種問題,無法通過資金價格浮動實現對中小企業信貸成本補償的情況下,信貸成本是形成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根本原因。因此,分散、化解和減少商業銀行信貸成本,完善利率市場化,體現成本——收益相匹配規律,是使中小企業改變融資困境的基本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