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別運用帕累托最優理論、成本效益原則和博弈論,從經濟學角度闡述了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的完善過程,并提出了這一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會計和經濟學是一對非同族孿生兄弟”,經濟學對于會計準則有著重要影響,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的制定與完善過程也體現出了這一重大影響。
一、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的制定與完善歷程
我國會計準則的制定始于1988年財政部會計司成立的會計準則課題組。之后,1989年3月發布了《關于擬定我國會計準則的初步設想(討論稿)》和《關于擬定我國會計準則需要研究討論的幾個主要問題》。基本會計準則的正式出臺是1992年。這樣,以會計準則取代會計制度的改革取得了初步進展。然而,基本會計準則的發布只是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會計實務依然是依照會計制度。為了改變這一局面,財政部加快了具體準則的制定步伐。從1997-2005年陸續發布了《關聯方及其交易的披露》等16項具體會計準則,形成了準則和制度并行的會計制度安排。
以會計準則取代會計制度的改革取得關鍵性成果的標志是財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并規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圍內施行,鼓勵其他企業執行。執行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的企業不再執行原會計準則、《企業會計制度》和《金融企業會計制度》。至此,我國形成了以基本準則為指導原則,以存貨、固定資產等一般業務準則為主線,兼顧石油、天然氣和生物資產等特殊行業中的特定業務準則,按照現金流量表、合并財務報表等報告準則進行列報,涵蓋了企業絕大部分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和相關信息披露,形成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進程的、能夠獨立實施和執行的、與國際會計標準趨同的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中國會計準則首次完全取代會計制度并構建了比較完整的有機、統一體系。
二、從會計準則看會計與經濟學的關系
經濟學家博而丁曾幽默地說:“會計和經濟學是一對非同族(不協調的)孿生兄弟”。用這句話來形容會計與經濟學的關系是非常貼切的。目前流行于西方國家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基本上來自于新古典經濟學。著名的會計學家W.A.Paton 和L.C.Littleton則都是會計學家兼經濟學家,他們提出的關于指導會計準則的理論應具有“連貫、協調、內在一致”的理論體系的著名論斷應歸功于他們的經濟學修養。
對于會計準則來說,制度經濟學對其影響非常重要。什么是準則和制度?這是一種公共權力的安排。以集體安排的準則來指導每個企業的具體會計處理和報告的列示。以“公認會計原則”(GAAP)為代表的各國企業會計準則或會計制度是以“業務規則”的形式維護資本交易雙方的合法利益,彌補市場和現代企業制度帶來的信息不對稱的缺陷,保持市場經濟的秩序,是競爭在會計信息公開、公正、透明、中立的基礎上進行的。國際會計組織IASB還制定了國際會計準則IASS,這同樣是一種集體或國家的制度安排。運用制度變遷理論來看會計準則,會計準則可以看作是制度的變遷。不言而喻,制度經濟學對會計準則的影響是非常突出的。
我國2006企業會計準則將會計的目標由收入費用觀轉為資產負債觀,資產負債表重新提升為第一報表也是受到諾貝爾經濟學得主、英國經濟學家赫克斯(JphnHicks)的影響。
三、從經濟學角度看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的完善
(一)帕累托最優理論
主流經濟學認為,經濟資源(具有稀缺性)必須通過市場(看不見的手)、用價格機制進行有效的配置。但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市場交易的成本比企業(看得見的手)運用企業主的權威組織配置由資源轉化的生產要素要高,因此,資源經過市場和企業相互補充的配置后,才能產生高效益和高效率。梁定邦先生也曾說:“會計和法律,乃是市場經濟的兩大基石。會計往往通過法律表現出來。金融市場是一個信息市場,因為在金融市場里所轉讓的權益都是以信息表達出來的。可以毫不過分地說,企業財務信息的披露已構成現代經濟社會的基本骨架,它對社會資源的有效分配與利用是不可缺少的。”這句話很好地說明了會計對于市場經濟的重要影響和作用。
我國會計準則體系的創新之一就是著眼于提高社會資源配置效率,實現了資源的有效組合。著名經濟學家科斯發現:交易成本為零的市場幾乎不存在,而帕累托最優的假設就是零交易成本。交易成本不可能消除,但可以設法較少即節省。企業之所以出現了,就因為有些交易能比市場上通過市場交易節約交易成本。如果有人以科斯理論來說明帕累托最優只是一種理想的話,那么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的形成和逐步完善最起碼由于能節約交易成本而實現社會資源配置效率的帕累托遞進。
(二)成本效益原則
按照科斯定理,應將會計準則視為一種產權制度。基于這一認識,可以把會計信息視為一種資源,信息的獲取和提供作為一種交易過程是有成本的。為此,就要在信息提供者和接受者之間建立一個能夠實現交易費用最低、利益最大的產權制度。會計準則就是這樣一種規范會計信息的產權制度。我國2006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的建立充分體現了成本效益原則。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實現實質性趨同的益處是明顯的:
1.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實現實質性趨同,打開了與歐盟會計對話的大門,促使歐盟認可了中國會計改革成果,為爭取歐盟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掃除了會計標準障礙。這些舉措不僅大大提升了我國會計準則的質量和國際地位,也為我國經濟迎接全球化挑戰、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夯實了會計基礎。
2.中國企業會計準則吸納了國際投資者所熟悉的會計原則,這意味著發行境內上市外資股的公司、國內上市金融企業不需要再像過去那樣在按照國內會計制度編制報表的同時再提供按照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編制的財務報表,這將使投資者更加信任中國資本市場和財務報告,也將進一步刺激國內和國際資本投資。對于正在全球經濟中扮演越來越重要角色的中國企業來說,企業會計準則獲得國際認可有助于降低企業在海外經營時遵循不同國家或地區會計標準的成本。
3.通過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這種“搭便車”行為降低了制度變遷的成本;降低了由于會計準則不一致而在不同國家使用時的轉換成本。
(三)博弈論
博弈論是描述和研究行為者之間策略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一種決策理論。博弈論被應用于政治、外交、軍事、經濟等研究領域。近20年來,博弈論在經濟學中得到了更廣泛的運用。會計具有政治性,它是各方利害關系者角力的結果。同時,會計制度并非取決于會計慣例,而是依存于國家當時的政治經濟政策,并以其經濟狀況為基礎,由強勢集團決定的。這從戰后日本會計制度的美國化中可見一斑。會計準則的制定實際上是相關利益集團利益沖突條件下的一種公共選擇過程,也可以說是各利益集團力量相互重復博弈的過程。我國會計準則的國際化也是如此。我國已加入世界經濟貿易組織,而世界經濟貿易組織的會計游戲規則就是國際會計準則,因此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準則的本質趨同就不可避免。
當然,各國在采納國際會計準則的過程中并非一帆風順。在國際化過程中同樣會面臨一些矛盾。比如,各國在越來越多的問題上可能難以達成一致意見,尤其是美國會計準則和國際會計準則可能難以完全趨同。在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制定的博弈過程中,我國會計準則的制定原則與實施有適合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鮮明特色,也得到了國際會計界的廣泛關注和充分理解,并希望我國在關聯方交易、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等業務領域為改進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提供幫助和支持。
本文原文
四、我國會計準則在完善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會計準則制定機構應多元化
我國會計準則的制定是由財政部會計司這一主要利益集團制定并實施的,屬于政府主導型模式。這種模式有利于發揮政府作為宏觀經濟管理者的信息優勢,并為政府宏觀管理提供了企業間橫向可比的前提。但是,政府出于自身的利益考慮可能在會計準則的制定中出現侵害其它利益相關者的行為傾向,從而影響到準則的順利執行。會計準則在本質上是一種公共合約。這一性質要求會計信息的產生過程和結果應盡量科學、合理,并公平地兼顧各方面的經濟利益,即要求準則制定機構能充分代表有關各方的利益,特別是社會上弱勢集團的利益;在制定程序方面要能充分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在制定內容方面要有利于真實會計信息的披露等等。因此,我國要鼓勵證券交易所、職業團體等次要利益集團參與到準則的制定中來。在會計準則制定機構的組成上,可以借鑒多數國家的經驗,擴大我國現有的準則制定機構,吸收包括銀行、證券管理機構等部門的代表參與,增強所制定準則的廣泛代表性,從而從實質上提高會計準則的權威性。這里特別要強調的是兩個方面的力量,一個是金融機構;另一個是證券管理部門。在2006年準則制定時,我國已經注意盡力做到這一點。在征求會計準則委員會各位委員和國內外咨詢專家專業性意見的基礎上,財政部還邀請了國際“四大”及境內外大型上市公司的會計專家進行準則集中研討,并征求了審計署、國資委、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等相關部委的意見,使其就準則及其指南的內容出謀劃策。同時,每個準則的征求意見稿都通過網絡、報紙、雜志等多種形式進行發布,廣泛征求意見。意見收回后,起草人員對于每個意見都認真對待,作為進一步修改完善準則的重要依據。這些做法都成為保證準則質量、提高準則科學性的重要手段,也是上述觀點的實際采納。
(二)對于國際會計準則應批判地吸收
趨同不等于等同。由于各國的政治經濟情況不同,企業會計準則肯定存在差異。會計環境對會計準則有決定性的影響,會計準則必須建立在一國或一地區經濟環境的基礎之上。這就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為什么英、美兩個在會計和經濟制度上原本同源的國家,在經過一段時期的發展后,各自的會計準則出現相當差異的現象。同樣,德國和法國之間以及它們與英、美之間會計準則的差異,也與其經濟環境有著直接的關系。即使是一再聲明,從2005年1月1日起,將“采用國際會計準則”的澳大利亞,也并沒有全盤接受國際會計準則,只是對其有條件、有保留地接受。AASB(澳大利亞會計準則委員會)始終把澳大利亞經濟主體的利益視為首要的考慮因素,并且AASB在A-IFRSS(國際財務報告準則)還保留了許多澳大利亞特有的條款。
我國在推進會計準則國際化的同時,也必須考慮到中國的國情。中國決不能照搬或移植某一發達國家的準則作為自己的會計準則。我國會計準則建立過程中對國際化的考慮也不能脫離我國現實的經濟環境。換言之,我國會計準則的國際化不能脫離我國現實的經濟環境,它只能是在充分考慮我國經濟環境的基礎上,即在充分“國家化”基礎上的“國際化”。倘不如此,將很難對其所制定的準則的未來命運作樂觀的預測。2006會計準則力求實現在充分“國家化”基礎上的“國際化”。2006企業會計準則體系能夠參照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并充分考慮了我國現階段的國情,使按照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編制的財務報表能夠更加真實、公允地反映企業的價值。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在引入公允價值、規范資產減值計提方法和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債務重組、借款費用會計處理等方面實現了諸多突破。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