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無論中國還是西方的財務理論研究,都著眼于當代人類經濟發展中的財務問題,基本上未涉及影響后代人類經濟發展的財務問題。本文主要對目前國內外相關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財務問題分三個部分作了歸納。
一、環境成本論
(一)環境成本的經濟學基礎:外部性理論
外部性是相對市場而言的。如果一個經濟主體的行為對另一個經濟主體的福利產生影響,這種影響沒有從貨幣或市場交易中反映出來,就會出現外部性。外部性可以是有益的(外部經濟性),也可以是不利的(外部不經濟性)。對于環境問題而言,外部不經濟性的表現非常明顯。
外部性理論說明,解決外部性問題主要可以通過兩個方面的途徑加以解決:
1.外部效應內部化,使企業生產中對外部社會所產生的效應納入生產者的經濟行為中,利用經濟杠桿或市場機制有效地控制外部不經濟,擴大外部經濟。
2.通過政府行為或法律的手段控制外部不經濟的發生,鼓勵對社會產生額外效應的生產行為。顯然第一種途徑就要求我們進行環境會計的處理,即把企業對環境產生的外部影響納入會計核算體系中,計量核算環境成本,并進行追蹤與分配,從而為企業環境管理提供有價值的信息。而第二種途徑則要求加強環保立法,通過法令法規來規范企業的行為,充分發揮政府與法律的作用。
(二)環境成本論的目標 :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成本效益模式
世界各國的許多政府部門和研究機構都將可持續發展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從經濟學的角度探討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就是效率與公平問題。即要求以“不損害為了世代滿足其發展要求的資源基礎”為前提實現發展,使自然資源的存量在發展中至少不應該減少,可使未來世代至少能保持與當代人同樣的產出。
效率觀:可持續發展效率的努力方向是提高環境資源的使用效率,力求創造的每一份人類福利盡可能少地消耗能源、水、環境自凈能力、土地和其他再生資源。
公平觀:主要包括代際公平,其含義大致是“可持續是我們世代資源基礎管理的一種要求,以保證我們能確保的平均生活質量被未來世代所分享。”
可持續發展的效率和公平都與環境成本有關。其效率觀要求計算經濟活動的收益時,必須計算在傳統發展模式中未考慮的環境成本,并予以扣除,再根據其結果的正負來判定。同時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效率最大化,就要從管理角度盡可能充分利用環境資源,降低成本,謀求成本效益最優化。其公平則要求為了實現代際公平,我們當代人必須有效地治理退化的資源環境因子,保護好環境資源,著眼于長遠看待環境成本的投入和產出。
在可持續發展戰略體系中,環境成本處于協調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重要地位,其理論研究與實踐運用的意義不僅僅是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環境成本本身,而且通過這一途徑還可評判環境成本投入的環境效果與經濟效益,促進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可靠實施。正是出于這一目的,可以說環境成本論的目標,就是研究在可持續發展戰略指導下投入、產出效益之比的最優化。
(三)環境成本的分類
1.美國環保署對環境成本的分類
美國環境保護署于1995年將環境成本劃分為傳統成本、潛在的隱沒成本、或有環境成本、形象與關系成本四大類。
(1)傳統成本是指可以明晰地同環境保護掛鉤的各種支出,一般指企業正常生產過程中發生的材料費、人工費和設備折舊費等。它是作為企業生產成本核算的。
(2)潛在的隱沒成本是指同制造費用與管理費用混合在一起,難以清晰辨認其與環境業績的關系的成本。這些成本以保護環境和生產程序、系統和設備為對象;以發生時間為標準,可分為事前成本、事中成本和事后成本。
(3)或有環境成本是指企業在未來可能會因企業環境原因而支付的成本,包括未來環境事故損害的賠償、因未來環境法規的進一步嚴格可能使企業被迫增加的支出等。
(4)形象與關系成本是指與企業環境業績相關的企業公共形象及與社會聯系方面的各種支出。
2.加拿大特許會計師協會(CICA)對環境成本的分類
加拿大特許會計師協會(CICA)于1993年將環境成本分為環境對策成本與環境損失成本。
(1)環境對策成本是指與企業進行環境保護活動對策相關的成本,即在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為削減環境負荷及其影響而發生的成本,根據其效果的長短可分為環境投資和維持成本。
(2)環境損失成本是指因企業造成的環境污染而被受害者和第三方要求予以賠償、恢復等所支付的成本費用,包括受害者賠償金和罰款等。
3.德國對環境成本的分類
德國按環境成本在其流轉過程中所處的不同階段分為四種類型:事后的環境保全成本、環境保全預防成本、殘余物質發生成本和不含環境費用的產品成本。它們以環境物質能源的流轉為基礎,從輸入物質能源到制造過程,最后向環境輸出產品和殘余物,形成物質能源的平衡。
(四)環境成本論研究的基本內容
考慮到環境成本的外部性和環境負荷的擴散性,要較為完整地探討環境成本理論就必須從微觀和宏觀兩個層面上進行:
1.企業環境成本核算和管理。
2.社會環境成本核算和管理。
二、可持續增長理論
美國資深財務學家羅伯特·C·希金斯教授提出警告:“從財務角度看,增長不總是上帝的一種賜福。快速的增長會使一個公司的資源變得相當緊張,除非管理層意識到這一結果并且采取積極的措施加以控制,否則,快速增長可能導致破產”(Higgin-sRC,1998)。因此,希金斯教授強調公司應保持可持續增長,并指出可持續增長率是指在不需要耗盡財務資源的情況下,公司銷售所能增長的最大比率。這一定義基于以下三個假設:一是企業試圖保持與目前已知的相同的財務比率;二是企業管理者不能或者不愿意發行新股;三是企業要繼續維持一個目標資本結構或目標股利政策。
依據Higgins的方法,企業的銷售增長率,必須以新增的資產作為支撐。如果公司的期初銷售額為S,本年的銷售增長率為g,為了保持期初總資產A和對應的銷售額S的目標比率A/S不變,公司的期末總資產也應擴大g倍。支持公司銷售增長的資金來源有兩部分,一部分是凈利潤減去紅利發放后的公司留存收益;另一部分是隨著公司所有者權益的增長,為保持公司的資本結構不變,負債所實現的同步增長。根據“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得到公式:
公司期末資產增長數量=A×g
公司期末所有者權益增長數量=P×(S+g×S)×(1-d)=P×S
×(1+g)×(1-d)
公司期末對應可增長的負債數量= P×S×(1+g)×(1-d)×(D/E)
根據會計恒等式,可以得到:
A×g=P×S×(1+g)×(1-d)+ P×S×(1+g)×(1-d)×(D/E)
g/(1+g)=P×S/A×(1-d)×[1+D/E]
令 g*=g/(1+g)= P×S/A×(1-d)×[1+D/E]=(1-d)×P×S/A
×[1+D/E]
公司期初權益比R=1+(D/E),期初總資產周轉率Q=S/A,期末留存收益率L=1-d,當期銷售凈利率為P。
可持續增長率g*=留存收益率(當年)×銷售凈利率(當年)×總資產周轉率(上年)×權益乘數(上年)=L×P×Q×R
=留存收益率×凈資產收益率
從上式可以看出,在既定財務比率下,企業銷售的可持續增長率就等于股東權益增長率,它受到企業銷售凈利率、總資產周轉率、權益乘數以及留存收益比率的影響。其中,銷售凈利率與總資產周轉率反映了企業生產過程中的經營管理業績,而權益乘數及留存收益比率描述了企業管理當局當前采取的財務政策。
企業若想突破可持續增長率的限制而實現更快速的銷售增長速度,可以有四種途徑:一是提高獲利能力。二是加快資產周轉,提高資產利用效率;該兩種途徑合二為一,就是提高資產凈利率,即提高現有資產的獲利能力,這需要企業投資于有更高回報的項目。但風險向來是和收益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高收益的項目同時意味著投資者要承擔更多的風險。因此,企業投資還須謹慎防范風險。提高資產凈利率的另一條途徑就是加速總資產周轉,分解至各項目就是加快應收款周轉和存貨周轉等。三是確定適當的收益留存率。四是增加權益乘數,即適當降低資產負債率。
三、生態金融理論
(一)生態金融的提出
金融的發展與環境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一方面,自然環境是金融發展的基礎,也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它為金融發展提供了生產條件和對象,同時它又是人類生產生活中產生的廢物的排放場所和自然凈化場所;另一方面,金融發展也對自然環境產生重要影響。當金融發展建立在自然環境承載能力的基礎上時,金融的持續穩定發展能優化生態環境。金融發展為環境的保護和改善提供資金和技術,促進生態環境的優化,而環境的優化又為金融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更好的條件和基礎,兩者形成良性循環、協調發展。于是,在金融發展與環境保護關系的基礎上,就產生了“生態金融”。
要實現金融業的可持續發展,其首要任務就是培育發展性與環境性兼顧的理念,即確認金融增長與環境改善之間已形成積極的相互作用,兩者必須加以統籌安排,尤其要做出先導性的環境保護安排。因為環境問題的嚴重性要求有優先性的措施,即在金融活動一開始就結合環境問題來考慮和決策,這對保護環境、促進增長、增強競爭力會顯示出一定的效果。
(二)生態金融的實施
1.引入“生態”因素,為實施生態金融構建一套新的核算體系
新的銀行信貸制度應將環保作為發放貸款的重要參數之一,以保證信貸資產的安全,提高貸款使用的整體貸款,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銀行在確定貸款及其額度時,可以引進環保系數,將未考慮環保因素之前的可借額度與之相乘從而確定可借額度。在對貸款進行定價時,對有利于環保的借款項目給予比較優惠的利率或貸款補貼以鼓勵環保企業優先發展;反之,對有損環境的借款項目給予高利率以抑制其發展。通過信貸杠桿可以從源頭解決環境污染問題,這比污染形成后再投資治理具有更高效率。
2.在企業融資中大力加強環保評估,為實施生態金融構筑技術平臺
項目或企業上市前的環境保護評估在國際上不乏先例,評估的內容較為廣泛,工作較為細致,且其技術性極強。環境保護評估的基本程序可分為:
(1)做好環保評估的基礎工作,主要是組成一個多學科的“環保評估工作小組”,其成員應包括物理學、環境學、生物學和社會學等方面的專家。工作小組成立之后,應積極收集資料,包括環保評估所需的法律文件依據、國家環境標準、國內外同類型項目的環境指標及待評估項目或企業的基本數據等。
(2)搞好環境質量的預測工作,這是環境保護評估的主要步驟,也是技術性最強的工作,應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加以模擬、預測。進行環境質量的綜合評價,內容包括評估對象對環境質量的影響、是否符合環保要求以及防治措施是否可行等。
3.創建環保銀行,為實施生態金融籌集專門資金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后期,聯邦德國就成立了第一家環保銀行,命名為“生態銀行”,專門貸款給一般傳統銀行不愿意接受的環保工程。這代表了現代銀行家新的價值取向,有利于環保產業資金的聚集、運作、增值和充分發揮投資效益。
4.發行環保有價證券,為實施生態金融建立更為廣闊的籌資渠道
(1)環保債券。對于一些社會效益較好但卻需要動用大量資金的環保項目和生態工程,可發行環保債券來解決。因為金融債券流動性強、籌資量大、效率高是解決資金矛盾的有效途徑。所籌集的資金可直接支持環保項目,也可通過優惠貸款提供給環保企業支持其進行清潔生產,實施綠色營銷。
(2)環保股票。環保企業只要是股份公司就可通過發行股票來籌資,不是股份制的在進行了股份制改造上市后也可通過股市來融資。這種股票不僅可在國內發行,也可在國際市場上以存托憑證的形式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