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學科之間的區別在于學科的特定研究對象及其特殊矛盾性,科學地揭示一門學科的研究對象與特殊矛盾對該學科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有關財務管理學的一般對象及其特殊矛盾是一個有待研究的問題,本文對此作一探討。
任何學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對象及其特殊矛盾,關于財務管理學的研究對象已有所研究,但有關學科對象的特殊矛盾問題似乎是一個尚未開墾的領地。科學地認識財務管理學的研究對象及其特殊矛盾,無論是對財務管理理論的開拓,還是對財務管理實踐的開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關于財務管理學研究對象的思考
關于財務管理學的研究對象,我國財務學界一般將其歸結為企業再生產過程中的資金運動,其具體內容就是企業的籌資、投資、用資和收益分配活動。按照同樣的思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國家的財務管理學的研究對象,則是企業再生產過程中的資本運動。采用歸納法可將商品經濟社會企業財務管理學的研究對象歸結為企業再生產過程中的價值運動。限定在商品經濟社會,這種認識無疑是正確的。由這一認識又可以得出另一個結論:財務管理是商品經濟、貨幣經濟的產物,企業再生產過程中的價值運動也就是財務管理學的一般對象。進而可以認為:在商品經濟社會產生之前,是不存在財務與財務管理活動的。對財務管理活動及其財務管理對象的這種認識,可以說是我國財務學界的主流觀點。
那么,這種認識是否正確、人類的財務活動是否是商品經濟的產物?筆者認為這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歷史事實表明,在自然經濟、實物經濟的社會中,經濟組織之間就存在著借貸活動。對這種債權債務的管理顯然是不能納入物資管理或實物管理范圍的,它同現代財務管理中債權債務的管理相比,只有形式上的不同,而無本質上的區別。如果認為自然經濟社會不存在財務活動,那么,自然經濟社會中的借貸活動、稅賦交納活動等又應稱為什么經濟活動呢?
筆者認為,為與歷史事實相吻合,應將財務管理對象歸結為經濟組織(生產流通組織)的社會財富運動。
就一般意義而言,人類的生產過程是使用價值或物質財富的生產過程。而人類的生產活動又總是在一定的生產關系下進行的,必須取得特定的社會屬性和社會形式。也就是說,人類的生產不僅具有物質屬性和社會屬性,還形成生產的物質方式與社會方式。生產既是物質屬性與社會屬性、物質內容與社會形式的統一,又是物質財富生產與社會財富生產的統一。
生產的物質方式是指物質生產過程中生產的主客觀要素的技術結合方式,它是由生產的技術基礎決定,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生產技術基礎的變革而變化的。科學技術的發展階段不同,生產的物質方式的表現形態也就不同。馬克思曾對人類物質生產過程的變革做過詳細的考察,他以勞動資料的發展為標志,把這個過程劃分為三個大的歷史發展階段:手工工具階段、大機器階段和自動化控制系統階段。總之,物質生產方式作為一個動態系統,會隨著人類認識與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而不斷向前發展。盡管生產的物質方式決定著生產的社會方式,但它并不直接構成財務管理的內容,構成財務管理內容的是生產的社會方式,確切地說是特定的社會財富的生產過程。
生產的物質方式是現實生產力的運動方式,生產的社會方式則是與生產力相適應的特定生產關系的運動方式。生產的物質方式的變革必然會引起生產的社會方式的變化,已存在過的生產的社會方式有氏族公有制生產方式、小生產者私有制生產方式、資本生產方式和社會公有制生產方式等。在自然經濟社會,財富同樣具有其特定的社會屬性和社會形式。債權、債務的發生和債權的收回以及債務的清償等都是財富的社會運動形式。這類經濟活動同現代同類財務活動相比,顯然是無本質區別的。
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資本成為社會的特定財富,生產過程表現為資本的運動過程,資本運動的目的是為了實現資本的增值。在這一生產方式下,財務管理就是對企業資本的運動過程即資本的增值過程進行的管理。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資料同樣轉化為商品,具有價值,企業生產的目的同樣是為了價值增值。但為了同資本主義私有制下的生產目的相區別,我國學術界把公有制條件下的生產資料稱為資金而不稱為資本。這樣在我國,財務管理便是指對企業的資金運動進行的管理。資金運動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資金的形態、結構、數量的變化;二是指資金運動中產權結構和收益分配等經濟關系的形成與變化,即財務關系的形成與變化。這些構成了企業財務管理的基本內容。企業的資金運動是有規律的,在一定的程度上是由市場機制調節的。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就是作為一種自覺的力量融合到企業資金運動之中管理與調節資金運動過程,使之按比例、協調、順暢、高效率地運行,實現企業價值增值目的的。
一般來說,財務管理就是經濟組織(生產、流通組織)對其所擁有或控制的財富及其財富運動過程進行的管理。在商品經濟社會,財務管理則是企業對其資金或資本運動過程進行的管理。經濟組織的社會財富的運動過程構成財務管理學的一般研究對象,企業的價值運動過程則成為商品經濟社會財務管理學的特殊研究對象。
二、關于財務管理學研究的特殊矛盾的思考
毛澤東曾經指出:“科學研究的區分,就是根據科學對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性。因此,對于某一現象的領域所特有的某一矛盾的研究,就構成某一門科學的對象。”財務管理學研究的是什么特殊矛盾呢?按照我國經濟學界對財務管理學的認識,財務管理學是研究企業如何進行資金管理的一門學科。在商品經濟社會,人們若要進行生產經營活動,不僅要投入人力、物力,還必須投入一定的財力,即資金或資本。沒有財力的投入,也就不會形成人力、物力的投入。資金或資本是企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經濟資源。人們投入資金或資本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或剩余價值,是為了資金或資本的增值。馬克思指出,資本就是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資金或資本作為體現著特定生產關系的社會財富,是一種稀缺的經濟資源,而人們對利潤或剩余價值的追求卻是無限的,這樣便產生了資金或資本投入與資金或資本產出之間的矛盾。 企業資金的投入與產出的矛盾,實際上就是資金使用的效率問題,即資金的投放、占用、耗用的效率問題。只有解決了資金的效率問題,做到低投放、低占用、低消耗,實現高產出與適度積累,企業才能做到順利經營和持續發展,否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就可能萎縮,甚至破產。財務管理學中有關投資決策、籌資決策和流動資產管理等內容均屬于或涉及企業資金的效率問題。
企業的資金或資本是特定的生產關系的物質載體,資金或資本運動必然體現著現實的經濟關系。如資金的投入體現著產權或債務關系,稅金、股利、工資的處理體現著分配關系等等。這些經濟關系在財務管理學中被稱為財務關系,具體包括企業同投資人的財務關系、企業同國家稅收人的財務關系、企業同債權人的財務關系、企業同債務人的財務關系、企業同員工的財務關系以及企業投資人之間的財務關系等等。這些經濟利益關系,既有相互統一、相互協調的一面,又有相互對立、相互矛盾的一面。這些關系處理得好,則有利于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否則,便不利于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或有害于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企業財務管理學中的有關資本結構與財務風險的管理、債權的管理、債務的管理、利潤分配的管理等內容基本屬于企業財務關系的處理問題。
總之,在商品經濟社會,財務管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企業資金或資本運動中的基本矛盾,即資金的投入與產出的矛盾、相關利益主體的利益矛盾。前者主要是如何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的問題,后者主要是如何維護各利益主體的經濟權益的問題。這就是財務管理學所要研究的特殊矛盾,財務管理學所研究的全部內容都是圍繞著這兩個基本矛盾展開的。
同時需要說明的是,上述財務管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的。只有解決好第一個矛盾,即創造出更多的財富,各個利益主體的權益才有可能得到保障或獲得更多的利益;只有解決好第二個矛盾,即維護好各利益主體的合法權益,才能為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創造一個和諧的環境,以創造出更多的財富。因此,在財務管理學的研究中,既要注重研究“做餅”的問題,把“餅”做大;又要研究“分餅”的問題,協調好各利益主體之間矛盾,并使二者統一起來,而不應有任何的偏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