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樊哲 李銳
90年代中期,美國企業中興起了一股運用經濟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 EVA)指標對企業業績進行評價的浪潮。這一轉變體現了企業財務目標的轉變。傳統理論認為,企業稅后利潤是由投資者投入的權益資本創造的,應全部歸入所有者權益。會計恒等式為資產=負債十所有者權益。但是現在備受推崇的綜合邏輯理論認為,企業對于與企業經營有關的所有利益主體都予以關注,企業的稅后利潤在扣除了權益資本所要求的收益——權益資本成本以后的部分應視作企業創造的“真實利潤”,資產一與企業經營有關的各利益主體的利益之和,所以企業財務活動將注意力集中到“資產運作效率最大化”。EVA正是在此目的下企業業績評價指標。
另外一種情況是,跨國公司在評價子公司業績時往往會
遇到投資報酬率難題,如當某一子公司投資報酬率要求為10%時,任何沒有邊際效益的投資都是無法接受的,也就是說,只有投資報酬率高于10%才為股東創造了財富。利用EVA指標就可以評價公司業績了。
計算EVA,關鍵在于計算出準確的資本費用。而資本費用又取決于股本、債務的加權平均費
用率,這就要求在進行資本分析時,認真查核股本和債務所發生的各項費用,求出各自的平均費用率,并進而采用加權平均法計算出股本、債務的加權平均費用率。其計算程序是:
第一步:計算債務平均費用率和股本、債務加權平均費用率。
1.計算債務平均費用率
債務平均費用率=利息及相關支出/債務總額×[(經營利潤一所得納稅額)/經營利潤]×100%
2.計算加權平均費用率
加權平均費用率=[(股本股數×股本平均費用率)+(債務權數×債務平均費用率)]/(股本權數十債務權數) × 100%
第二步:計算資本費用。
資本費用=總資本×股本與債務加權平均費用率
第三步:計算附加經濟價值。
附加經濟價值=經營利潤一所得納稅額一資本費用
通過上述步驟計算出附加經濟價值后,按其數值的正負判斷有無經濟效益,如為正值則表明企業資本經營實現增值,企業有經濟效益;如為負值,表明企業經營使資本受損,企業沒有經濟效益。同時,還可以根據附加經濟價值的大小,特別是根據不同時期數值的比較,說明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或下降。另外,由于不同企業因經營資本總額不同,在比較其經濟效益和經營管理水平時,可測算單位資本或單位資產的EVA,通過對其對比判斷其經營的優勢。計算公式為:
單位資本 EVA= EVA/資本總額×100%
單位資產EVA=EVA/資產總額× 100%
從長期來看,EVA與評價企業業績的另一個指標——市場增加值(market value addedMVA)呈較強的相關性。簡單的說,MVA是企業的市場價值與其賬面價值的差額。當MVA為正數時,公司創造資本;當MVA為負值時,公司侵蝕資本。MVA代表未來EVA的現值。通常情況下,EVA較高的公司,MVA為正數,盡管短期內可能會不同。MVA是公司長期趨勢的反映。從理論上講,對于經營穩定的公司,如果EVA一直為負數,MVA也應當為負數,因為MVA是未來E-VA的現值,負的MVA意味著股票價格應當低于其賬面價值。
應用EVA對我國目前的企業績效分析很有必要,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1.EVA指標比利潤指標更能全面準確地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評價經濟效益。資本的費用不構成企業的實際支出,在會計核算中按實現原則不予反映,在利潤核算中也不予考慮,但在現實經濟活動中,資本費用確實存在。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必須研究資本費用,選擇最佳集資方式。投資者將投入企業的資產委托企業法人經營,目的在于收益。企業必須提供機會成本相當或更好的收益,投資者才不會改變投資方向和數量。EVA從企業的稅后利潤中扣除資本費用,不實反映了企業生產經
營的盈利或新增加的經濟價值,取得了全面準確評價企業經濟效益的核算效果。
ZEVA為企業資產增值提供了客觀衡量標準。現行會計核算對企業資產的保值增值一般以投入原值為基準,沒有考慮貨幣的時間價值或機會成本。EVA彌補了這個不足,如為正值,說明企業資產增值,如為負值,說明其資產正在流失或已經受到侵蝕。在我國存在通貨膨脹情況下,計算附加經濟價值指標來衡量企業資產保值增值狀況尤為必要。
3.EVA可擴大會計信息的使用范圍。因為它是基于綜合邏輯理論產生的,企業計算EVA指標能全面提供企業經營成果指標,擴大了范圍。
4. EVA的計算是為了使我國國內企業價值評估盡快與國際接軌。我國國內目前對企業價值評估標準是以企業資產作為評估主要因素,另加上企業的歷史及其生產規律或其產值,從總體上看,不重視量化的標準,對數學的掌握及市場調查等與企業經營有關的指標比較陌生,在許多企業決策者的頭腦中還不能形成清晰的企業效益、市場地位及經營策略的一體化模式,因而在國外投資或進行海外投資的過程中處于困惑和極為尷尬境地。因此,積極進行EVA的計算就顯得頗為迫切了。
(作者單位:東北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