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傳統的財務會計所進行的信息披露把企業局限于沒有生態的環境中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無論從企業自身的發展需要,還是從企業外部有關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來看。對企業環境會計(又稱“綠色會計”)信息進行披露十分必要。
關鍵詞:環境會計;信息;披露
一、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一)企業自身的發展需要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
按照資源環境有償使用原則。將環境成本納入經濟分析和決策過程,高污染、低效益必然造成環境補償能力的嚴重滯后,阻礙企業的發展。這樣就要求企業從自身利益出發選擇有利于企業發展的生產方式,促使企業重視環境信息。發揮環境管理的作用。通過會計所提供的關于環境資源信息,可以使信息使用者了解企業的環境狀況,并對其作出正確的評價。
(二)企業環境責任的解除需要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
企業作為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中的一份子,無時無刻不與環境聯系在一起,從環境中獲取能量、資源和信息,通過有目的的組織和調度,再輸出到環境中。企業一方面是生產經營者,另一方面是資源利用者和環境保護者。作為企業必須為此承擔起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社會責任。這種環境責任的履行情況需要環境會計加以核算和反缺,披露企業環境會計信息,通過獨立審計機構及人員的鑒證。解脫其環境責任。
(三)企業外部有關信息使用者需要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
企業外部的環境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國家、投資者、債權人、社會公眾等。環境會計是從會計的角度來協調、控制經濟與環境的關系。促使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增強環保意識,適度、臺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維護生態環境的平衡,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同時最優化,環境信息使用者要求企業提供有關環境活動和環境管理對企業財務的影響和環境績效的會計信息。
二、環境會計披露的原則
(一)相關性原則
相關性原則是指企業披露的環境會計信息要和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要相關。而環境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主要體現為通過所能接觸的信息了解企業過去一段時間的環境績效和與環境有關的各種財務信息,從中了解和判斷企業過去決策的正誤。同時還應據此對企業的未來情況作出基本的推斷和預測。最終對企業的未來作出決策。這就要求環境會計信息披露規則的制定者在認真研究有關信息使用者信息需要的基礎上。制定出一套能夠指導企業披露真正具備相關性的環境會計信息的規則。
(二)可靠性原則
可靠性原則是指企業披露的環境會計信息能夠真實地反映企業與環境有關的各種情況。因此在環境會計信息披露中的可靠性,主要強調的是事實和有法律支持的邏輯推斷以及事物或者事件的性質,高度的精確性可以不考慮,或者說不能嚴格要求。
(三)強制與自愿相結合的原則
強制與自愿相結合原則中的強制。是指會計按照統一的規則運作,而自愿是指會計人員根據自己主動性和所在企業的情況來運作。但是鑒于環境會計信息披露中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尤其我國目前缺乏完善的。甚至是一定的披露規則,在對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問題上,必須強調強制與自愿相結合的原則,即企業需要在國家制定的統一的披露規則下。結合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作出更為詳細和妥善的披露。
三、環境會計信息被披露的對策
(一)完善立法,強化執法
加快包括產權制度在內的一系列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改革,逐步建立起適應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政策體系、法律體系和環境資源協調管理機制。以法律、法規的形式確定環境會計的地位和作用。使環境會計有法可依使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有統一的標準。例如,丹麥的環境保護法中明確規定全國所有的企業在上交年度財務報告的基礎上,必須附報一份綠色環境會計報告,用以監督企業環保義務的履行狀況。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我們應該采取的做法是:將環境會計核算和監督列入《會計法》,以法律形式確定環境會計的地位和作用,這是將它付諸實施的最強有力的手段;制定環境會計準則,將涉及環境的內容列入會計要素擴充報表體系設立環境會計制度,即依據會計準則所規定的有關環境原則設計會計制度使環境會計具有實際可操作性。
(二)加強環境會計的社會和政府監督
企業從自身利益出發往往不會全面、如實地披露對資源環境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因此,應加強政府有關部門和社會中介機構的監督,包括行政管理、監督和專項環境審計。其中由會計師事務所或國家審計機關進行的專項環境審計,可強化對環境會計的再監督,有助于環境會計的創建和不斷完善。會計事務所或國家審計機關應根據國家有關的環保法律、法規以及相關的會計法規、制度和準則,對企業環境會計信息的合理性、合法性、全面性及真實性進行審查與鑒定以取信于社會公眾,強化國家宏觀調控并促使企業加強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工作。
(三)努力貫徹因時而異的原則
我國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需要一個由萌芽、發展到逐步完善的過程,因此想讓環境會計的信息披露一下達到很高的水平是不現實的。在不同階段,對環境會計信息的要求也不一樣。從形式到內容,從核算方式到推行范圍,都要因時而異,逐步提高。首先,從形式上看。不妨采用先“文字說明,補充資料或附注”,然后逐步過渡到。貨幣量化,正規報表的方式。其次,從內容上看,可先報告部分基本的易操作的內容。如國家規定的環保標準是否達到,環保投資與支出、環境污染罰款損失、環保改進措施帶來的直接收益(免除治污費、罰款等),對由于污染造成的損失的賠付以及其他各種環境負債等等。然后再逐步過渡到可以作為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全部內容。再次,從核算方式上看,可先不作正規的專門計量,只是從現有的會計記錄以及其他有關資料中獲取部分資料,形成環境報告,然后再逐步過渡到建立完善的環境會計確認、記錄和報告體系。最后,從推行范圍上看,可先從污染嚴重和國家重點建設的企業或行業開始,然后逐步過渡到全部行業。
(四)借鑒國際做法,積極采取自愿與強制相結合的基本方針
國外許多企業都能做到主動披露環境會計信息,凡是對環保作出重大貢獻的企業,政府及社會公眾都給予支持和鼓勵。通過企業充分及時地對外自愿披露環境會計信息,可以溝通企業與各方的關系,有助于樹立企業良好的形象,使其不僅在資本市場上而且在商品市場上都具有更強的競爭力。為了真正能夠確保環境會計的信息披露處于一種良性循環機制的運轉,我國目前應在強制披露的基礎上,適當結合自愿披露的模式。在強制披露制度下,各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范圍、內容、格式和信息生成的方法都是統一的、規范明確規定了的。因此強制披露可以保證環境會計信息在社會范圍內的可比性,并由此提高環境會計信息的有用性,從而保證社會各方面的利益,保證社會經濟資源能夠得到充分合理的配置和利用,滿足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需要。
(五)樹立綠色文明理念。強化公眾的環保意識
政府應大力宣傳環保的重要性,使企業形成這樣一種觀念:環境保護措施不是一筆“賠本生意”,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觀念的進步,我國很快就會進入“環保——經濟效益”的良性循環圈。因而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多關注環境保護問題是值得的,也是有長遠發展眼光的,使企業深刻認識到。為了求得企業的長遠生存,應該關心的是企業長期資本收益率的最大化。為了實現這一點,必須承擔社會義務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成本。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社會是企業利益的來源,企業作為一個“社會公民”,必須融入到社會群體中,與各種組織產生互動。企業通過承擔社會責任,一方面可以贏得聲譽和組織認同,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體現自己的文化取向和價值觀念,為企業發展營造更佳的社會氛圍。使企業得以保持生命力。長期可持續地發展。
(三)努力貫徹因時而異的原則
我國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需要一個由萌芽、發展到逐步完善的過程,因此想讓環境會計的信息披露一下達到很高的水平是不現實的。在不同階段,對環境會計信息的要求也不一樣。從形式到內容,從核算方式到推行范圍,都要因時而異,逐步提高。首先,從形式上看。不妨采用先“文字說明,補充資料或附注”,然后逐步過渡到。貨幣量化,正規報表”的方式。其次,從內容上看,可先報告部分基本的易操作的內容。如國家規定的環保標準是否達到,環保投資與支出、環境污染罰款損失、環保改進措施帶來的直接收益(免除治污費、罰款等),對由于污染造成的損失的賠付以及其他各種環境負債等等。然后再逐步過渡到可以作為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全部內容。再次,從核算方式上看,可先不作正規的專門計量,只是從現有的會計記錄以及其他有關資料中獲取部分資料,形成環境報告,然后再逐步過渡到建立完善的環境會計確認、記錄和報告體系。最后,從推行范圍上看,可先從污染嚴重和國家重點建設的企業或行業開始,然后逐步過渡到全部行業。
(四)借鑒國際做法,積極采取自愿與強制相結合的基本方針
國外許多企業都能做到主動披露環境會計信息,凡是對環保作出重大貢獻的企業,政府及社會公眾都給予支持和鼓勵。通過企業充分及時地對外自愿披露環境會計信息,可以溝通企業與各方的關系,有助于樹立企業良好的形象,使其不僅在資本市場上而且在商品市場上都具有更強的競爭力。為了真正能夠確保環境會計的信息披露處于一種良性循環機制的運轉,我國目前應在強制披露的基礎上,適當結合自愿披露的模式。在強制披露制度下,各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范圍、內容、格式和信息生成的方法都是統一的、規范明確規定了的。因此強制披露可以保證環境會計信息在社會范圍內的可比性,并由此提高環境會計信息的有用性,從而保證社會各方面的利益,保證社會經濟資源能夠得到充分合理的配置和利用,滿足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需要。
(五)樹立綠色文明理念。強化公眾的環保意識
政府應大力宣傳環保的重要性,使企業形成這樣一種觀念:環境保護措施不是一筆“賠本生意”,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觀念的進步,我國很快就會進入“環保——經濟效益”的良性循環圈。因而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多關注環境保護問題是值得的,也是有長遠發展眼光的,使企業深刻認識到。為了求得企業的長遠生存,應該關心的是企業長期資本收益率的最大化。為了實現這一點,必須承擔社會義務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成本。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社會是企業利益的來源,企業作為一個“社會公民”,必須融入到社會群體中,與各種組織產生互動。企業通過承擔社會責任,一方面可以贏得聲譽和組織認同,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體現自己的文化取向和價值觀念,為企業發展營造更佳的社會氛圍。使企業得以保持生命力。長期可持續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