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稅收管理員制度是稅務機關根據稅收征管工作的需要,明確崗位職責,落實管理責任,規范稅務人員行為,促進稅源管理,優化納稅服務的基礎工作制度。隨著征管改革的不斷深入和信息化建設的迅猛發展,再加上各地對稅收管理員制度的認識不同,實行稅收管理員制度的方式各不相同,在實踐中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如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推進稅收管理員制度的發展,重慶市南岸區國稅局近年來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思考。
一、正確認識稅收管理員制度的發展方向
我國從上世紀50年代起施行稅收專管員制度,采取“一員進廠,各稅統管”,集征、管、查職能于一身的征管模式。上世紀80年代實現查管分設、分責制約,對專管員的權力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1997年,采取了“以納稅申報和優化服務為基礎,以計算機網絡為依托,集中征收、重點稽查”的新的征管模式,實施征、管、查三分離的專業化管理。2005年,全面推行稅收管理員制度,進一步明確了稅收管理員專司稅源管理的職能。
稅收管理員是基層稅務機關及其稅源管理部門中負責分片、分類管理稅源,負有管戶責任的工作人員。如何實現管戶與管事相結合、管理與服務相結合、屬地管理與分類管理相結合?在基層征收管理中,對納稅人相對集中的區域應當因地制宜,以科學的態度實現管戶和管事的轉變,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堅持以人為本、服務發展,使稅收管理適應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推進可持續的稅收管理員制度,堅持稅收中性原則,自覺維護國家、地區和納稅人的利益。
南岸區國稅局勇于探索、積極實踐、不斷總結,提出了“地域+行業”的管理方式,即對定期定額戶實施屬地管理,對建賬戶實施行業管理。“地域+行業”的管理方式是針對目前稅源管理中的弊病,從地域上解決管理寬度問題,從行業上解決管理深度問題,是貫徹落實稅收管理員制度、實現和諧稅收的科學方式。
二、新型管理方式的重要作用和意義
(一)采取“地域+行業”管理方式,能充分體現稅收的真實性和公平性。
南岸區國稅局通過對企業開展納稅評估,建立起真實有效的行業管理數據模型,對同一行業不同納稅人的歷年納稅數據進行采集和對比分析,以縱向比較來解決稅收真實性的問題,以橫向比較來解決稅收公平性的問題,促進同一企業各年度稅負真實合理、同行業不同企業稅負大致趨同,從而有效堵塞稅收征管漏洞,做到應收盡收,充分體現稅收的真實性和公平性。
(二)采取“地域+行業”管理方式,能切實提升稅收管理水平。
行業評估數據模型是集思廣益、規范統一的數據模型,能夠將管理事務規范化、程序化,規范管理員的執法行為,使管理工作有參照、有依據。以行業評估數據模型為參照標準開展工作,能夠有效解決管理員業務水平差異的問題。通過這個標準,管理員能夠更加明確工作目標和工作質量要求,更容易找準企業的癥結所在,發現突破口,更加有效地管理好稅源。由于管理員擁有了整個行業的信息,能夠發揮專業化管理的優勢,稅源管理質量進一步提高,從而帶動了整體管理水平提升。
(三)采取“地域+行業”管理方式,能有效提高稅務機關的行政效能,有助于干部交流。
區(縣)局分析稅收政策出臺、市場價格波動等因素對某些產業(行業)稅源的影響以及稅收結構分析、稅收計劃編制等工作都由以前點對面的管理變為點對點的管理,更加快捷和準確。在稅務機關內部進行稅收分析,一個行業管理小組就可以形成一個行業成型的分析報告,大大減少了匯總工序和口徑不統一的風險。比如,過去要對某一行業的稅收政策開展調查或宣傳等工作,需要全局多個稅務所和管理員共同參與,而現在只需要一個稅務所、幾個人就可以較好地完成,極大地提高了稅務機關的行政效率。定期定額戶稅收占收入總額比例小,管理事務單一;建賬戶稅收所占比例大,管理情況復雜。實施“地域+行業”管理后,稅收管理員可以合理分配時間和精力,處理好管戶與管事的關系,用80%的工作精力管好大的稅源,用20%的精力管好零散稅收,落實和實現“抓大管小”的工作思路和目標。
過去,管理員從甲所交流到乙所,管理員面對幾十個甚至上百個管戶和眾多行業,很難在短時間內進入角色,搞好稅源管理。現在,管理員交流后只要管一個行業,就能夠憑借區局的相關行業管理資料迅速開展工作。
(四)采取“地域+行業”管理方式,能真正實現管戶向管事的過渡。
采取“地域+行業”管理方式后,對數量眾多的定期定額戶實施地域管理,以管戶為主,通過合理地劃分片區,實現定期定額戶管戶數量的大致均衡,也便于稅收管理員熟悉所管片區的地理環境,開展對漏征漏管戶的清理。對建賬戶實施行業管理則是一種徹底的管事制,區(縣)局根據人員和戶數情況分配或調整稅務所管理的行業,稅收管理員不再固定地管理建賬戶,所有建賬戶通過稅務所設置的行業管理小組進行規范管理,平衡了管理員的總體工作量,建立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可量化的行業管理質量考核體系。行業管理小組對所管行業必須進行跟蹤分析,稅務所所長主要發揮綜合、協調作用,管理員只需對行業納稅人進行存貨核實,并根據實際情況對數據模型進行維護,提交高質量的評估報告。
(五)采取“地域+行業”管理方式,能極大地減小干部的執法風險。
對建賬戶實施行業管理,形式上由一個管理員管多戶變為小組管行業,變過去的“一對多”為“多對多”,一個行業小組管理一個行業的所有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杜絕了干部違法行為的發生。
(六)采取“地域+行業”管理方式,能充分優化納稅服務,構建和諧稅收。
對納稅人而言,行業管理能夠做到一個行業一把標尺、稅法宣傳一個口徑,一個行業管理小組負責在管理全過程中服務,使對納稅人開展的稅收減免、優惠政策等納稅輔導更加到位,稅法宣傳和納稅服務更加完整、到位,稅收環境更加公平、公正,有效避免了以前管理相同行業,因不同稅務所和不同管理員對政策理解的偏差引起的征納矛盾。對管理員而言,實施行業管理后,管理員能夠掌握大量的行業信息和管理經驗,部分高素質的管理員甚至可以成為行業管理的專家,在納稅輔導時及時發現企業運行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為企業出謀劃策,提升企業的經濟效益。對地方政府而言,稅務部門通過點、線、面的結合,從企業到產業、從微觀到宏觀,深入分析稅收結構、產業結構和發展趨勢,提供良好建議,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
三、新型管理方式的具體做法
在“地域+行業”管理工作中,必須找準工作重心和著力點。稅收管理員的主要工作職責就是管好稅源,而納稅評估是管好稅源的重要手段,是使稅源轉化為稅收的重要環節,也是稅收管理員的基本功,因此抓好納稅評估就等于抓住了稅收管理員制度的根本。
(一)科學分類,確定行業管理目標。
南岸區國稅局對所有建賬戶納稅人開展了摸底調查,對稅務登記中涉及的行業類別重新鑒定、梳理、分類,準確劃分行業類別,將管理的1100余戶一般納稅人劃分為37個行業大類,在行業大類下又細分出245個明細行業。在此基礎上,區局根據行業集中程度、征管薄弱環節、工作輕重緩急等因素,從2008年6月起,將28個明細行業425戶分配到7個稅務所及其對應的聯系科室開展行業納稅評估,充分發揮科所聯動的作用。
(二)典型調查,建立行業評估指標體系。
各單位行業評估小組深入企業開展典型調查,總結行業稅收管理規律,掌握稅源管理關鍵點,即稅務機關容易掌握并且能夠據以測算企業產品產量的關鍵環節和要素,確定2項~5項針對性強的行業納稅評估指標,結合相關行業通用評估指標,建立起簡明而準確的行業評估指標體系。
(三)采集數據,建立行業和產品評估數據模型。
依據各行業評估指標,選擇行業主要產品,大規模采集和分析2年~3年來企業的生產經營數據,經過與同一企業的縱向比較,查找差異,確定企業合理的指標值。經過與同行業企業間的橫向比較,去偽存真,掌握本地區行業和主要產品正常的指標值、波動幅度,在實踐的基礎上建立起科學的評估數據模型。
(四)搭建平臺,以信息化支撐行業納稅評估。
一是建立行業納稅評估數據庫,可以隨時進行查閱和分析,便于后續評估工作的開展。二是進一步完善《南岸區國稅局行業稅收管理規范》,修訂預警指標和參數,管理員按工作流完成工作任務,依托信息技術實施行業管理及時、準確、連續記錄任務執行過程,實現工作流程化。同時,利用信息技術對海量數據進行準確、快速的處理,實現納稅評估便捷化。
(五)完善機制,促進稅源管理科學化。
稅收管理員依據《行業稅收管理規范》,明確工作步驟、程序、時限和文書等各項要求,隨時可以自我學習、對照檢查、自我修正;上級部門也能夠根據《行業稅收管理規范》進行考核,真正建立起執法有記錄、過程可監控、結果可核查、績效可考核機制。
四、采取新型管理方式的初步成效
南岸區國稅局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探索完善稅收管理員制度,從2008年7月采取“地域+行業”管理方式以來,短短4個月的時間,成效已初步顯現。
(一)學習主動性增強,業務技能提高。
通過建立行業評估數據模型,評估小組管理員熟悉了行業生產經營規律和企業生產工藝流程,掌握了行業管理的關鍵點。管理員在實踐中交流學習,集中智慧,取長補短,由自學轉變為集體互動學習,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整體業務水平有所提升。
(二)工作目標明確,執行力增強。
以前,對管理員的工作任務下達是粗放型的,管理員對各類型企業的管理必須面面俱到,往往造成什么都管了,卻什么也沒管好的結果。現在,對工作任務的下達是精細化的,工作有了重心和抓手,管理員干事有條理、思路清晰。由于行業信息渠道通暢,管理員既能對企業進行分析,又能對行業進行分析,稅源控管更加到位。企業是點,行業是線,稅務所進行點、線分析,區局進行線、線分析,形成了一個管理層面,全局則在稅源管理過程中點、線、面有機結合,組織執行力明顯增強,征管質量和效率明顯提高。
(三)評估結果公正,稅收增加。
建立行業評估數據模型,使納稅評估更具科學性,較好地解決了不同企業間的稅收公平問題,納稅人對評估結果易于接受,雖然稅收增加了,征納矛盾卻減少了。在確定評估的425戶企業中,已評估391戶,補稅金額2773萬元,納稅人均無異議。
(四)考核更具操作性,工作變被動為主動。
《行業稅收管理規范》使管理員對行業和分戶稅源的管理有了參照的標準,納稅人數據一旦出現錯誤就要求管理員進行調查,并寫出評估報告。按照程序化管理的要求,管理員清楚自己下一步該做什么,掌握了工作的主動權,考核也更加公開、透明,具有可操作性。
(五)整合人力資源,實現和諧國稅。
一是通過設置行業管理小組,由管理員孤軍奮戰轉變為并肩作戰,管理時從管理員的能力、年齡、性別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慮,有效整合人力資源,充分發揮團隊作用,提升區域性稅收征管水平。二是建立行業評估數據模型后,管理員通過實地盤點、核對人員、核實數據等,將在企業采集的相關信息輸入模型,能夠立即準確計算出企業的產品產量或銷售額,使管理員的工作越來越簡單、越來越輕松,感覺越來越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