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TO的基本原則體現了WTO的宗旨和其實現途徑,是WTO 理論體系的基礎。WTO 的基本原則極大地影響著世界貿易和經濟發展的格局。會計理論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的,經濟環境的變化必然導致會計理論的演變。WTO 的基本原則體現為對貿易自由化的追求。外延是對經濟活動的法律規范;會計理論的內涵表現為對經濟活動的反映,外延同樣體現為對經濟活動的法律規范。顯然,二者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
一、WTO 的非歧視性原則與會計國際標準和中國特色的辯證關系
WTO是建立在非歧視性原則基礎上,這一原則是 WTO的基石,包涵國民待遇、最惠國待遇和互惠待遇。非歧視性待遇又稱為無差別待遇,它要求成員方在實施某種優惠和限制措施時不要對其他成員方實施歧視性待遇。作為任何一種會計標準,都是對特定的會計對象進行約束、規范和調整,具有公平性、公正性,它體現了非歧視原則的基本精神。但會計標準在一定領域又是一種利益的體現。會計的國際標準主要表現為以美歐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對會計的規范,其基礎是建立在較為發達、成熟、完善的會計體系之上的,體現了現代會計的基本要求,是對會計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和定位。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說它代表了發達國家的利益,體現的是西方發達國家的會計文化。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將經濟融入世界經濟是必然選擇,其會計標準與國際接軌勢在必行。但是,中國的生產力水平與發達國家仍有較大的差距,市場經濟遠不如發達國家成熟。在此條件下,中國會計標準應該反映中國生產力水平和生產關系,調整規范中國的會計行為。如此,中國的會計標準必然具有中國特色。而中國特色也有其合理性。這種合理性正是在履行非歧視性原則時對發展中國家的某種“例外”,是符合 WTO的基本原則的。但是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深入和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會計標準的特色應該逐漸淡化。過分強調會計標準的中國特色將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障礙。在 WTO的非歧視性原則下,中國會計標準的特色也不應該成為約束和限制外國商品、投資等方面的障礙。為此,中國的會計標準必須充分考慮中國內在因素和礙。為此,中國的會計標準必須充分考慮中國內在因素和國際社會外在因素,正確處理內因和外因的關系,辯證地看待中國現行的會計標準與國際會計標準的差異,正確處理中國會計標準與國際會計標準接軌的問題。
二、WTO的統一性原則與會計法規的統一性和層次性辯證關系
在中國加入WTO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議定書》中,在第 2條(A)節2款承諾 “中國應以統一、公正和合理的方式適用和實施中央政府有關或影響貨物貿易、服務貿易、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TRIPS“)或外匯管制的所有法律、法規及其他措施以及地方各級政府發布或適用的地方性法規、規章及其他措施(統稱為 ”法律、法規及其他措施“)?!币簿褪钦f,我國承諾在貿易、投資、知識產權保護、服務貿易等領域在法規的制定和實施方面要具有統一性。 《會計法》、 《企業會計準則》、《行業會計制度》都屬于法規的范疇,它的制定、解釋必須具有統一性。這是WTO對我國的基本要求之一。我國的 《會計法》的制定權在全國人大,具有法律性質。 《企業會計準則》的制定權在財政部,屬于法規的范疇。行業會計制度的制定是在 《會計法》和 《企業會計準則》的基礎上結合行業特點,加以制定的,具有行業的特色。這體現了中國會計標準的層次性,這種層次性是在統一性的基礎上,又體現了中國的所有制形式和國家管理方式及條塊分割的經濟現狀,在目前,這種現狀仍然能夠比較準確地反映我國生產力水平和生產關系,有其合理性。但由于各行業有不同特點,其會計制度也不盡相同。這種行業或地區的差異在WTO中又被認為是 “不統一”的表現。而這種 “不統一”對貿易、投資等將產生一定的阻礙。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在知識經濟時代,市場經濟規律必然會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行業的劃分,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失去了意義。 《行業會計制度》在不同行業之間的差異實際上成為資本流動的障礙。顯然,統一性原則是我國在制定會計法規方面的重要依據,但這種統一性不應該排除會計法規的層次性。中國領域寬廣,人口眾多,經濟正處于轉軌變型時期,行業的狀況不同,地區的差異也十分明顯,經濟形式多樣,會計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在此條件下必須具有宏觀調控和微觀管理兩種手段,才能使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在WTO的有關文件中允許發展中國家在統一性方面有一定的例外,而在 《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議定書》中對中國的經濟特區也列出了特別的例外。但就我國的會計法規的發展來看,WTO所要求的統一性是我國會計法規的發展方向,層次性應該建立在統一性的基礎之上,統一性是會計法規的基本要求,層次性是在統一性的框架下對統一性的補充和完善,是統一性的具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