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化也是民族化。國際化的結果是促進多元文化的融合,同時也能使民族文化中鮮活成分大放異彩,成為國際的文化。在企業管理上面,也是一樣的。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化,學習國外先進管理理論經驗與探索中國式的管理并輸出管理到國外是相輔相成的。這也使我想起了日本,日本企業七八十年代的成功,得益于六七十年代質量大師美國人戴明博士在日本布道,日本企業掌握了PDCA與QC(品管圈)的質量管理,加上日本企業更重要的團隊精神——就是后來美國管理學者所稱的企業文化,從而獲得了全球性的成功。日本的成功也是日本企業管理的成功。國內也熱衷談企業文化建設,然而直到現在在不少企業老板眼里,不就是多組織一下員工的文娛活動或者成為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載體。
現在國內企業很崇拜西方企業的管理,也喜歡模仿西方企業的管理模式,也付出了代價,但結果不少是水土不服。這不是說我們不需要學西方的管理,而是我們學習的方法問題。對于“硬”管理方面,有些我們是可以直接采用的。至于涉及到與人有關的因素上的管理就要辨證去分析了。比如,西方企業搞ERP,但中國企業的ERP成功項目就不很多,主要就是我們的人員對新的流程很難去適應以及長期建立的“關系”很難被這些程序所替代,因此國內企業要成功實施ERP,就一定需要先經過大量的管理咨詢培訓與輔導活動。
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了東西方人性的巨大差異,西方人講究理性、法律與公平,但對人的情感、感性、悟性不重視。中國人相反,“一個中國人是條龍”,但沒有組合力和理性基礎,缺乏整體協作能力,從而形成“三個中國人是條蟲”,若把西方的組織結構融合、平衡,就能有效避免。幾千年的中華傳統文化給了我們博大精深的寶庫,然而傳統文化的缺點又在于總是被封建的專制體制所利用,成為了奴役人們思想和政治專制的工具。如果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融入西方的民主精神,我們的文化就能獲得新的競爭力。文化一定要開放,沒有包容和吸納,就不會有發展。
對于發展國內企業中人與人的關系,我覺得需要進行道德管理與民主建設,這幾年,下崗分流,干群關系已經走上了對立,勞資關系有了新的變化,而且有的管理者更是培養了一種驕態。從企業體的成長出發,管理者要重視自己人格魅力的塑造,并以此來培養企業成員能設身處地,能為其他的角色著想,建立共識,彼此互諒,維護團體的秩序。制度要講究合理化,管理者不要將其作為壓制、約束下級的借口。彼此將心比心,才能互助合作。在管理措施上,從“有為”到“無為”,從而創造出最高的管理境界。中國式管理能從中國傳統文化獲得許多有益的養分。未來的高科技行業最需要的就是這種管理。
從傳統封建愚民思想對人性的抹殺到計劃經濟對人性的壓抑使中國的道德人格產生了扭曲,加之不成熟的市場經濟,如果沒有道德管理我們的人格將變得缺乏或沒有人性,這可以從各種媒體中常常能讀到的諸如假藥害死人之類的消息所印證。道德建設的必由之路就是企業民主建設,通過有效地組織構造,讓員工能共享企業戰略、業務進程、產品質量、客戶反饋與企業重大事件的信息,全方位參與業務決策,通過重視員工參與來培養員工對企業更多的“認同”。這可能才是中國式人力資源管理的最具個性部分。
現在國內很重視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中國高新技術產業走向世界,需要的絕對是中國式的管理。欲稱雄國際的國內優秀高技術企業,必須要在學習西方各項管理的基礎上,更結合自身的經營戰略和網絡化等未來趨勢,塑造新的組織系統與文化價值,增強跨文化管理和適應迅速變革的能力,并依靠一支通過中國式管理塑造出來的高“認同”員工隊伍來抱團打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