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效益審計,歐美發達國家早在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其政府審計,即國家審計就開始進入了以效益審計為中心,效益審計與財務審計并存的現代審計發展階段。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審計機關也逐漸認識到了效益審計重要性。審計署在《2003—2007年五年審計工作規劃》中明確提出積極開展效益審計,并把效益審計作為今后五年工作的三大任務之一。筆者認為,開展效益審計是審計事業發展的現實要求。目前,乃至今后財政預算執行審計都是我們審計工作永恒的主題,但如何在財政預算執行審計中嘗試財政效益審計,特別是如何掌握其審計重點,是至關重要的,在此,筆者就財政效益審計的重點作一下初步探討。
在目前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共財政最大功能就是通過政府配置資源來解決市場失效的問題,即解決市場不能把資源配置到效率狀態。同時通過收入分配職能解決社會公平合理問題,而財政的職能實現的主要形式就是通過財政支出安排來提供社會需要的公共商品。因此,在公共財政框架下,財政管理重點必然由過去的收入轉向支出,作為財政審計必須研究財政公共支出,針對公共支出內容和特點有重點的開展財政效益審計,做到突出重點,有的放矢。我國公共支出一般是指政府為完成其職能,取得所需商品和勞務而進行的財政資金支付。按照經濟性質劃分為購買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其支出范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政權建設領域支出。它涉及國家立法、司法、行政管理、國防等部門和機構,同時還有依法成立的政黨組織、政協常設機構及部分人民團體,均必須以公共預算撥款的形式來保障其正常運轉的資金需要。
2.事業發展領域支出。由公共預算供給資金的事業發展領域主要是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如科教文衛等部門,必須由公共預算保證其全額的經費需要。同時還有差額撥款的事業單位也必須由公共預算撥補其正常收入不能抵補支出的資金差額。
3、公共投資領域支出。它包括四個方面內容:第一是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第二是自然壟斷產業。第三是高風險、高技術產業。第四是農業這種弱質和有風險的產業。
4.收入分配調節領域支出。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為解決地方政府財政能力均等化,促進欠發達經濟地區的經濟發展的政府轉移支付資金;第二以社會保障為主對居民的轉移支付,如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最低收入保障、災害救濟等。
從理論上講,上述公共支出范圍及內容都是財政效益審計的內容,但如前所述,公共支出內容龐雜,同時審計主體與客體也受諸多條件限制,因此審計機關只能把注意力放在財政管理及耗用資源最多,效益容易衡定的支出項目。筆者認為,應圍繞預算管理及預算支出特點開展效益審計,確保財政支出有績有效。
一是以財政支出管理為審計重點。政府是受人民的委托來管理國家財產,對人民負責,因此為人民當好家理好財是政府的重要職責。管好用好納稅人的錢必須加強財政支出管理,財政支出管理好壞直接影響到財政支出的效益。作為財政效益審計應該對財政支出管理進行審計,而對財政支出管理審計首要的是從財政分配入手。對財政分配審計,著重看在預算編制中對財政支出結構安排上是否按市場經濟和公共財政要求,有效地解決財政支出“越位”與“缺位”的矛盾;財政公共支出安排是否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是否重視總量控制;分配中是否注重財政公共支出的結構調整和優化;分配中是否體現了“成本——效益”的原則,這種效益包括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通過審計促進財政改革,建立起一個能夠有效地規范支出行為、管理方式符合現代市場經濟要求的支出運行機制,使財政分配體現公平、合理、效率。財政效益審計還必須著重對財政支出管理配套措施進行審計。在公共財政框架下,建立部門預算管理制度、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購制度等都是使財政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實現公共財政職能目的的制度保證。通過審計促進財政部門建立和完善相關管理制度,并嚴格有效執行。
二是以公共部門行政管理成本為審計重點。行政支出是財政支出的重要部分,政府及權力部門運轉要有一定的耗費,即運行成本。從經濟角度看,效益與成本是密切相關的。降低各種消耗,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增加了成本的有效性,必然會提高效益。同時,行政成本的過度增長,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而且是個社會問題,因此進行財政效益審計,尋找提高財政支出效益的途徑時,政府行政成本審計顯得十分重要。開展行政成本審計就是要抓住與行政成本有關的人財物進行監督,綜合評價其經濟性、效益性,并延伸到部門工作目標完成情況,最終經過部門決算審簽,將審計成本轉化為財政管理成果,從而遏制行政成本的過渡膨脹。
三是以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和各級政府安排專項資金為審計重點。實行轉移支付制度是我國一大特色。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對于實現社會公平,緩解地方政府困難和推動地區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財政轉移支付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一般性(無條件)轉移支付,一種是專項(有條件)轉移支付。在現行體制下,掌握和分配這些資金的部門眾多,既有財政機關也有各部門,在財政機關內部又分散于各職能機構;分配時既“切塊”又“分條”(由財政機關撥給主管部門,主管部門再按條下撥);使用單位眾多,致使資金分散,難以發揮規模效應。對轉移資金審計,一要看轉移支付形式是否規范,是否符合市場經濟體制下公共財政支出的要求,是否符合公共服務均衡化原則;二要看一般性轉移支付的數額確定依據是否科學;三要看專項轉移支付(專項撥款)是否有明確嚴格的事權依據和規范的分配方法,分配過程中是否存在隨意性,透明度差,使錢用到論證不足的項目上,導致財政資金的低效甚至無效運作。對各級政府安排用于本級支出的專項資金審計,主要審查是否按批準的預算安排資金,有無用于其他方面或沒有完成預算;資金是否用在了批準的項目上,有無擅自改變項目,將生產性資金用于建房購車,彌補行政經費等非生產性項目;項目支出是否按照計劃完成并能夠發揮作用。通過審計,促進財政及有關部門配套和細化管理制度,發揮有限資金的社會經濟效果。作為縣、市級(基層)審計機關來說,開展轉移支付資金審計應著重對專項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和地方財政安排的專項資金使用情況進行審計。
四是以公共投資建設項目為審計重點。向社會提供公共產品是公共財政的基本職能,同時也是財政支出社會效益的根本體現。而這種體現一部分又是通過公共投資建設項目去實現的。公共投資建設項目具有資金數量大,領導關心、社會關注的特點。如果決策稍有不慎就會造成極大的損失浪費,給社會帶來不安定的因素,甚至損害政府形象。因此必須加強公共投資建設項目效益審計。從效益角度,應開展對投資項目的前期決策工作、設計工作、投資估算、設計概算以及預算編制全過程的審計。根據審計機關的目前現狀以及近期效益審計目標,現階段要突出投資建設項目的立項科學性、項目建設的進度、資金管理使用及建設成本等四個方面的重點,促進投資決策科學規范化,減少投資決策失誤導致損失浪費,節省工程成本,提高資金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