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序言
會計核算制度是有關會計確認、會計計量、會計記錄和會計報告的標準、范圍、程序和方法等方面規則的組合。中國的工業企業會計核算制度具有代表性、系統性及史料的完整性,為了達到理論分析上的專一性與深刻性,筆者進一步把分析對象具體化,即只限于工業企業范疇內會計核算制度的剖析。眾所周知,會計是一門社會學科并同時具有鮮明的技術特征。因此,我們對會計核算制度的研究也就不能脫離一定時期的社會經濟、政治、法律、文化意識等環境因素。在這里,筆者的主要思路是把會計核算制度置于同時期社會政治、經濟的制度約束空間加以考慮,根據環境演進對會計核算制度的影響來把握會計核算制度的變遷規律以及不同時段下的特點。
二、分析框架的構建
第一,關于環境演變分析框架。環境包括的因素比較多,比如政治環境、經濟環境、文化意識形態環境等。為了便于分析,我們界定的環境包括三個方面:(1)政府政策。主要指國家在一定時期以文字形式發布的國家當前的主要經濟和政治方面的政策和方針。(2)經濟制度。依據經濟制度的客觀存在,經濟制度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某一社會形態的基本經濟制度。以所有制為特征的這種基本經濟制度決定了一種社會形態與另一種社會形態的本質區別,例如,社會主義所有制與資本主義所有制的區別。第二層次常被稱為經濟體制,涉及社會生產過程中的資源配置及經濟運行與經濟管理手段等的具體機理,如市場經濟體制與計劃經濟體制。第三層次是微觀形態下的企業制度。(3)示范效應。這是在更大范圍的環境之中考慮,對一種成功做法的借鑒、引進或移植。
第二,關于會計核算制度類型的分析框架。會計核算制度的類型可通過以下幾類因素標示,即有關會計核算觀念的設定、報表體系的設定、國家與企業分配關系的制度設定、企業資金管理的制度設定、成本核算的制度設定等。文中把由于這些典型因素的不同而區別開的不同制度稱為不同的制度類型或制度特點。實際上,不同的制度類型和特點就是制度變遷的結果。
通過以上的闡述,筆者的行文思路是這樣的:通過對環境變動的分析(根據制度經濟學理論,環境的變動將會導致環境與制度之間的不均衡,并衍生出新的制度),來歸納出在不同時期會計核算制度的主要特征。
三、中國會計核算制度的初創期(1949-1952年)
?。ㄒ唬┉h境分析
?。?)從政府政策著,由于中國的全境尚未全部被共產黨政權所統治,政府的政策主要是力爭在全國陸地徹底戰勝國民黨的軍隊,并力爭在朝鮮戰場上取得勝利,因此,它必須動員全國的力量為軍事機器服務,同時為未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打基礎,這就要求首先發展重工業。因此新中國第一個統一核算制度是1950年7月1日試行的《中央重工業部所屬企業及經濟機構統一會計制度》。
(2)從經濟制度看,在所有制方面,這個時期是以新民主主義經濟理論和《共同綱領》為經濟政策的依據,對舊政府遺留下來的官僚資本實行了沒收充公制度,并借此建立起來了初步的公有制體系。在經濟體制方面,50年代初期,政務院發布了統一國家財政經濟工作的決定;其基本內容是統一財政收支,重點是統一收入。伴隨著財經工作統一的步伐,就奠定了以集中統一為基礎的財經管理體制的雛形。在企業制度方面,國營工業企業的生產基本被納入計劃范圍,國家對國營企業實行計劃管理。由于加工、訂貨、統購、包銷的實施,大部分私營工業的生產被間接納入了計劃軌道,納入了計劃軌道的私營工業企業的產值占私營工業總產值的比重,1950年為29%,1951年達43%,1952年則上升到56%。這樣看來,國營企業作為國家計劃的執行者,已成為計劃部門的附屬物,而對于私營企業來說,加工、訂貨等國家資本主義的初級形式的實施也限制了它們的發展。這種環境要求對國營企業必須制定全國統一的會計核算制度,而對于私營企業則采取放任態度。
(3)從示范效應看,這時可以借鑒的會計核算制度一方面是根據地時期的會計核算經驗,另一方面是蘇聯的會計經驗,但是限于中國當時在經濟制度方面與蘇聯的差異,大規模地向蘇聯學習是不可能的。英、美等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了制裁和封鎖,這種敵對情緒也根本限制了中國向英、美等國家的會計核算制度學習。
(二)會計核算制度的特點
1950年3月,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發布了《關于草擬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訓令》,要求中央各企業主管部門分別草擬各部門統一的會計制度。緊接著各部門積極行動,在1950年年末中央各部門基本完成了對本部門會計制度的草擬工作,并報審批。這一批會計制度被認為是中國統一會計制度的雛形。1951年根據形勢的發展又對1950年的會計制度進行了修改。1952年10月,根據蘇聯專家的建議,在財政部的主持下又一次全面修訂了全國統一的各行業會計制度。
從這一時期制定的會計核算制度來看,顯示出了以下的特點:
?。?)確定了由財政部制定全國統一會計核算制度的體制。1951年之前是由財政部參加的會計制度審議委員會負責審定各部門擬定的會計制度,從1951年下半年起,改由財政部單獨主持制定會計制度。
?。?)在企業資金的管理制度方面,確立了資金觀念,并嚴格限制不同類型的資產互相占用。如1950年5月,重工業部頒發的《關于建設資金與生產資金嚴格分立的通知》規定:生產資金和建設資金必須分別籌劃、運用和管理,各該項資金嚴格禁止互相移用。國家投資按固定資金、流動資金兩項分列,分別代表國家對企業在固定資產及流動資產上的投資。不用國家資本的字樣,以示與私營企業的資本在本質上是不同的。其中,國家對各企業的固定投資是由國家按照國民經濟計劃嚴格控制的。企業需要固定資產,由國家按照計劃無償撥給。而企業在固定資產上的折舊列作國家投資的減除數,亦如數上繳國家作統一安排。
?。?)在企業與國家的分配關系方面,承認企業為獨立核算盈虧之會計單位①,并在會計報表中列有銷售利潤計算表,要求企業核算自已的利潤。另外,《國營企業提繳利潤辦法》和《國營企業折舊基金解繳辦法》中分別規定了利潤分配和折舊的提取、上繳等特殊會計處理方法,規定利潤、折舊基金全額上交。
?。?)成本計算采用完全成本法,即將管理和攤銷費用列入產品成本中。此法在1992年才被制造成本法取代。
?。?)按計劃數與實際數對比以達到對企業進行考核。會計根據編制和考核執行財物收支計劃的需要設計會計科目和報表格式,根據財政、財務政策處理有關會計事務和經濟業務。當時規定:基本業務和基本建設的經濟事項,應用兩套獨立的會計賬目來處理,嚴格雙方資金的互相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