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公允價值在我國的應用問題已成為會計實務界和理論界關注的焦點。本文回顧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在美國的發展沿革,在分析歸納的基礎上,認為,滿足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是職業界引入該計量屬性的動因,而市場經濟的充分發展以及會計、財務與估價等技術手段的日益進步則是公允價值得到實際運用的客觀前提。
【關鍵詞】公允價值; 計量屬性;啟示
計量一直是會計的核心問題。傳統的財務會計模式是以歷史成本計量為基礎的。盡管在計量屬性問題上,歷史成本一直受到批評,但在已發展到混合計量模式的今天,歷史成本原則仍以其傳統觀念上無可比擬的可靠性,保持著計量屬性主體的地位。20世紀70年代以來,尤其是進入90年代,會計環境發生了一系列巨大的變化,傳統的計量模式已難以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要求對其進行改進乃至徹底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為適應這一要求,公允價值會計(Fair Value Accounting)應運而生。
公允價值(Fair Value)一詞,美國準則委員會FASB SFAS 133號認為:在當前的非強迫或非清算的交易中,雙方自愿進行資產(或負債)的買賣(或發生于清償)的金額(FASB2000)。國際準則委員會IASC323號認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當事人自愿據以進行資產交換或債務清償的金額(IASC1998)。對“公允”的理解,美國注冊公共會計師協會(AICPA)在其《審計程序說明》第33號認為“公允”即(1)遵循公認會計原則;(2)公開揭示;(3)一貫性;(4)可比性。因而這一概念與依從傳統和慣例實例相關。莫茨與夏拉夫在其《審計哲學》中認為“公允”即說明了報表披露該企業持續經營和財務狀況的真實性。而斯伯塞在《會計研究論文集》發表的第3號評論中,提及公允的另一層含義,即“公允”意味著對于與報表以及事實的公正展示有利害關系的個人和集體的不偏不倚。它的重點是放在對報表閱讀者的公正上而非放在所展示數據的公正上。
筆者將回顧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在美國的發展沿革。
一、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會計準則中的應用
在FASB成立以前,APB在1967年12月發布10號意見書,要求企業對應付債務用現值法進行攤銷。1970年8月APB發布的16號意見書,要求對“企業合并”中獲得的資產(包括應收賬款)應用現值進行初始計量和攤銷。1971年3月,APB發布了18號意見書,要求企業按照市場價格報告其普通股票投資的價值。同年8月,APB發布21號意見書“應收及應付款利息”,對現值概念進行定義,并指出了確定恰當折現率的方法。在SFAC7發布以前,該方法一直是其他會計準則確定折現率的參照依據。1973年5月,APB又發布29號意見書,對如何確定非貨幣性交易中涉及資產的公允價值進行指導。
1973年7月,FASB接替APB成為美國私有企業會計準則的制定機構。1975年12月,FASB頒布SFAS12,要求對可變現的普通證券用公允價值計量。1976年11月,FASB發布SFAS13,對租賃涉及的某些資產采用公允價值計量。1977年6月,FASB發布SFAS15,提出了債務重組涉及資產公允價值的確定方法。同年11月,FASB發布SFAS19,要求油氣企業對“保留產量支付權益”(Retained Production Payment)進行現值計量。這個時期,美國開始使用公允價值計量股票投資、應收應付賬款、債務重組、租賃資產和非貨幣性交易涉及資產及油氣行業保留產量支付權益等。這期間,美國主要使用公允價值對一些資產類項目進行計量。
二、20世紀80年代公允價值在美國會計準則中的應用
20世紀80年代美國對公允價值的使用主要也是針對資產類項目,但范圍比以前有較大拓展。在這一期間發布的與公允價值有關的16項會計準則中,FASB對公允價值的定義進行論述,并提出了針對特定資產的公允價值估價方法,包括:投資的公允價值估價方法(SFAS35);索賠過程中獲得的不動產的公允價值估價方法(SFAS60);不動產項目的公允價值估價方法(SFAS67);養老金計劃的公允價值估價方法(SFAS87)等。FASB還要求對轉讓特許權、轉讓設備所有權、廣播行業及研發協議中所涉及的特定資產用公允價值計量。此外,FASB建議企業在抵押貸款和可轉換債券業務中使用公允價值。
三、20世紀90年代公允價值在美國會計準則中的應用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SEC和金融界一直對金融工具,特別是衍生金融工具的確認、計量和披露問題爭論不休,SEC力薦使用公允價值而金融界卻堅持要求繼續使用歷史成本。起初,FASB不肯輕易表態,但80年代后期存款儲蓄行業的金融危機,徹底改變了FASB的態度和立場,從90年代起,FASB明顯轉向SEC的立場,頒布了一系列旨在推動公允價值會計向前發展的財務會計準則。FASB在90年代共發布了32項財務會計準則,其中涉及公允價值的23份,占71.8%;與金融工具有關的準則有9份,占28%。可以看出,90年代FASB對公允價值的使用力度進一步加大,使用范圍也進一步拓寬。同時,FASB在使用公允價值時重點突出兩條線:一是加大現值技術的開發和使用力度,這期間發布的32項準則中有11項涉及現值技術的使用;二是突出公允價值在金融工具確認、計量和披露中的核心作用。與現值的使用相關的準則主要包括:SFAS106、113、114、116、121、125等。在這些準則中,使用現值的目的是初始確認的計量、新起點計量和攤銷等。應用的主要有:退休后福利債務、遞延收益、貸款減值、長期資產減值、捐贈承諾等長期資產和負債項目。與金融工具公允價值有關的準則包括:SFAS105、107、115、119、123、125、126、133、137等。可以將公允價值在金融工具相關準則的使用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信息披露,包括披露涉及表外風險和信用風險的金融工具的范圍、性質和條件(SFAS105、107、126)、披露衍生金融工具公允價值的相關信息(SFAS109);第二階段是確認與計量,主要是衍生金融工具和套期保值的確認與計量(SFAS133、137)。
四、21世紀的最新進展
步入新世紀,美國對公允價值的使用力度再次加大,SFAS138到SFAS153的15項準則都涉及公允價值。這期間FASB加大公允價值使用力度的基本思路是:一方面,FASB將公允價值全面融入新發布的準則;另一方面,對一些先前的準則進行修訂并同時將公允價值融入準則,或者對先前已經應用公允價值的準則進行改進。但是,隨著公允價值使用范圍的拓展,現行準則中公允價值計量方面存在的缺陷逐漸暴露出來,零散于眾多準則中的公允價值計量指導造成了實務運用的混亂,迫使FASB從全局角度,對準則中的各種公允價值指導進行整理,在此基礎上形成統一的“公允價值計量”準則。2004年6月23日,FASB發布了“公允價值計量”的征求意見稿(FVM)。FVM的出臺對國際財務會計理論和實務界將產生深遠影響,對推動財務會計計量的改革和發展有重要作用。首先,FVM對公允價值定義進行修訂。其次,對公允價值計量的目的進行闡述:在非實際交易情況下,對資產或負債的交換價格進行估計(對負債的公允價值估計要考慮企業的信用等級),這種估計是參照當前模擬市場交易信息確定的。根據其目的可以推斷,公允價值計量是為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服務的。另外,FVM還將公允價值根據其估價所依據的信息不同分為三個等級,建立了公允價值估價的層級系統(Fair Value Hierarchy)。FASB要求企業最大限度地依據活躍市場信息,最小限度地參照企業自己的判斷。估價層級系統對減少企業操縱,增強報告信息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義。最后,FVM還提出了估價前提(Valuation Premise)理論,認為“持續經營”(Going-concern)和“在用”(In-use)是公允價值估價的一般前提。估價前提對推動資產的公允價值更接近其真實價值具有重要意義。FASB指出,發布“公允價值計量”的目的是建立統一的公允價值指導框架,但是,該意見稿的作用顯然不僅局限于此,它在許多方面都有新的理論突破,是公允價值會計理論的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