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謹慎性原則從其產生以來,經歷了三個階段。對于該原則的產生,會計界有不同的解釋。從經濟學角度來看,不確定性是謹慎性原則產生的本源。會計活動中存在各種不確定性,謹慎性原則是人們對待不確定性的自然反映。謹慎性原則的量化關鍵是不確定性的計量。
關鍵詞:謹慎性原則;不確定性;經濟學
一、引言
謹慎性原則又叫穩健性原則,是會計理論與實務界的一個重要原則和慣例。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在它的概念框架研究中反復討論了謹慎性的概念,在財務會計概念公告第2號(SFAC2)中。將謹慎性表述為:謹慎性是對于不確定性的一個審慎反應,以確保商業中固有的風險和不確定性被充分考慮。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對于謹慎性原則的表述是:企業對交易或者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不應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低估負債或者費用。
其實質是:企業在經營活動中存在著各種風險和不確定因素,所以要求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應當遵循謹慎性原則,即要求企業在面臨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作出職業判斷時,應當保持必要的謹慎,充分估計到各種風險和損失,不高估資產或收益,也不少計負債或費用。
謹慎性原則從其產生以來,受到了很大重視。同時。由于其與其他會計原則的沖突等原因,在使用中也受到很多質疑。本文試圖從經濟學角度來闡述謹慎性原則產生與存在的必要性,并提出一些對謹慎性原則的計量方面的建議。
二、謹慎性會計原則的歷史演化
通常認為,謹慎性會計原則演化經歷了三個階段。
(一)早期盛行的機械觀點
這是謹慎性會計原則的起源,它可以追溯到中世紀財產托管人為對其受托責任的解脫所采取的策略。會計受托責任盛行于19世紀,當時的會計人員普遍存在強烈的災難意識。美國會計職業界在20世紀初開始討論謹慎性原則。但對謹慎性原則的普遍關注卻是在20世紀30年代的大危機之后,大危機所帶來的災難性的后果促使人們進行反思,人們認識到危機之前浮夸利潤和粉飾經營前景的會計報告的泛濫導致各個方面對經濟的“盲目”樂觀,是引發經濟危機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此后,在會計報告中貫徹謹慎性原則的思想也越發顯得重要起來,從而使機械謹慎性原則的觀點最終得以確立。早期的這種機械謹慎性原則觀點其本身是沒有多少會計上和經濟學上的理論根據的,它只是從“實用主義”的角度來進行定義。如。其當年給出的定義為:“不要預計利潤,但要預計一切損失。”這類概念在受托責任會計盛行的時期所起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但由于這類概念本身有不可避免的邏輯性矛盾,所以它的生命力也是有限的。
(二)廣為接受的傳統觀點
提出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是美國著名的會計學家亨德里克森。亨德里克森在《會計理論》一書中指出:“謹慎性原則要求在某些經濟業務或會計事項存在不影響合理選擇的前提下,盡可能選用不虛增利潤和擴大所有者權益的方法和程序進行處理。”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在第2號概念公告詞匯表中將謹慎性定義為:“是對不確定性的審慎反應,努力確保商業環境中存在的不確定性和風險被充分考慮到。因而,如果未來收到或支付的兩個估計金額有同等的可能性,謹慎性要求使用較為不樂觀的估計數”。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第18條規定:“企業對交易或者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不應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低估負債或者費用。”這一原則表明,要盡量選擇低估資產和利潤的會計方法,要求會計人員在面臨不確定的變化時。對可能發生的費用和損失持合理計算的態度。換言之,可能的費用或損失,賬上允許有所反映,即計提合適的準備,相應地減少利潤。但是,這種準備必須合理,計算要有依據,符合客觀經濟環境。而不是蓄意地多計費。少計利潤。為利潤尋找借口。對于影響企業將來價值的不利事項,如難以計量。不能在財務報表中加以確認,則應當在注釋或補充信息中加以披露。謹慎性原則還要求,對于可能發生的收入或利得,除非有十足的把握。一般不予確認。通過分析上述定義可知,傳統觀點大多是以一種描述性的方法來對謹慎性原則進行定義,即在這種觀點下的謹慎性原則定義在對0不確定性進行定性和定量反映方面仍然存在欠缺。沒有跳出機械觀點的俗套。
(三)新近流行的量化觀點
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會計理論的研究方法由規范性研究轉向實證研究,謹慎性原則向量化方向轉移的觀點也逐漸產生出來。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菲爾森姆(Feltham)和奧爾森(Olhson)在1995年提出的定義。該定義指出:如果企業股權的市場價值在時點p+t的期望值與企業股權在時點p+t的賬面價值之差在p趨于無窮大時的情況下大于0,則認為企業會計是謹慎的。
Basu(1997)把謹慎性定義為:會計人員對確認好消息比壞消息需要更高程度的證明。即盈余反映壞消息比好消息更為迅速。并建立了回歸模型來證明它的定義。
Xit/Pit-1=a0+a1DRit-1+β0Rit+β1Rit×DRit-1
式中,Xit是i企業在t期間的每股盈利,Pit-1是該企業期初每股市價,Rit為在t期末前9個月至t期結束后的3個月間12個月的市場回報率。當Rit為負值時,DRit-1等于1,當Rit非負時,DRit-1等于0。
Basu的這種測量方法后來被廣泛地應用在大量的關于會計謹慎性領域的研究中。會計要在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下全面、客觀地反映各種不確定性,就必須運用數學工具來對不確定性進行量化反映。因此。向量化方向轉移觀點的出現體現了謹慎性原則發展的必然趨勢。
三、謹慎性原則產生的經濟學解釋
(一)會計界對謹慎性原則的解釋
謹慎性原則自產生以來,受到了廣泛關注,其中既有支持者也有反對者。持支持態度的會計研究人員對運用謹慎性原則的動因提出了眾多的解釋。概括起來主要有四個方面:
1 稅收解釋。
稅收解釋認為,納稅收益與會計收益之間的聯系使得管理人員有動機運用謹慎性原則來遞延稅收的支付。謹慎性原則通過推遲收入的確認及加速費用的確認可以延期稅收支付,從而減少稅收支付的現值,增加公司的價值。
2 契約解釋。
管理層利用會計系統輸出的數據和報表作為簽訂契約的依據,這些契約包括管理層的薪酬契約、債務契約等,利潤的確認對于這些契約有重要的作用。對于管理層而言,管理層傾向于夸大當期的盈余以增加他們當期的薪酬和股票期權等報酬。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會計系統對收入的確認標準要求更加嚴格。而降低損失的確認標準,這就導致盈余穩健度提高。對債權人來說,債務契約用于約束企業對股東及其他有優先要求權的各方的超額支付,以保護債權人的利益。
3 訴訟解釋。
股東訴訟是運用謹慎性原則的另一個重要原因。許多研究發現,投資者大多是風險回避者,他們希望能夠立即得到有關潛在風險的信息,而對于有關潛在利得的信息卻不甚關心,因此公司延期報告潛在的損失比延期報告潛在的利得會面臨更大的訴訟威脅。也就是說,訴訟風險更可能源自于收入與資產的高估而不是低估,會計人員為了避免日益上升的訴訟風險,“寧可失之低估,而不愿失之高估”,從而使股東訴訟成為謹慎性運用的一個重要原因。
4 制度制約。
另外一個原因認為,準則制定機構從監管的角度也傾向選擇會計處理中較為穩健的方法。原因在于:對于監管者而言,多計收入比少計收入更加容易受到指責,為了減少政策成本,監管機構也會支持體現穩健原則的會計方法的采用。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企業的各利益相關者為了自身的利益,從不同的角度都有可能要求會計信息要采用謹慎性原則。
(二)謹慎性原則的經濟學詮釋
下面筆者從經濟學角度來闡述謹慎性原則的產生動因。
1 不確定性是謹慎性原則產生的本源。
在經濟活動中。不確定性是一種普遍的現象,正如美國前財政部長魯賓所言:“天下唯一確定的是不確定性”。曾任美國經濟協會會長的奈特將不確定性定義為:“在任何一瞬間個人能夠創造的那些可被意識到的可能狀態之數量”。
在會計界,有的學者把不確定性理解為“對導致一系列可能的結果的一種或多種備選方案的認識狀態,但這些特定結果的可能性要么無法知道,要么無實際意義。與風險不同,不確定性的目的不明確。無法對全面認識備選方案做出假設。在實務中決策者趨于對不確定性和風險不作明確區分。”
會計中的不確定性可分為外生性的和內生性的兩種。外生性不確定性是指會計信息系統之外的不確定性;而內生性不確定性是指會計作為一個信息系統,在信息加工過程(如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中的不確定性,相對于外部不確定性,它是一種主觀意義上的不確定性,是由會計系統本身造成的不確定性。
(1)外生性不確定性會計產生的原因:
第一,會計政策法規中存在的不確定性。國家有關部門會計政策、制度這些規范性文件的制定均摻雜著一些主觀因素,而且在應用中企業財務人員也有一定的主觀因素。
第二,會計對象的不確定性。會計對象是存在于會計信息系統之外的企業交易、事項與情況(經濟業務)。企業的經濟業務的不確定性主要有:一是由于經濟業務本身難于精確計算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如無形資產每期應攤銷多少難于準確計算;二是經濟業務復雜多變所引起的不確定性,特別是一些創新經濟業務;三是由于經濟業務在時間上延伸到未來時,從目前(資產負債日)來看經濟業務的結果往往是不確定的,如未來事項等。
第三,環境變化所引起的不確定性。外部環境的變化也是導致會計信息具有不確定性的一個重要原因。如稅法、利率以及會計法規等因素的變化均會對會計系統造成不確定性影響。
由于外生性的不確定性存在于會計系統之外,會計無法減少這種不確定性,但通過會計自身的完善,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對會計系統的不確定性影響或提高關于對會計系統的不確定性影響的認識。
(2)內生性不確定性會計產生的原因:
第一,會計要素的不確定性。會計要素是會計對象的具體化,會計要素的不確定性表現在:一是要用有限個靜態的會計要素及其所構成的框架來反映周而復始的動態資金運動必然會產生不確定性;二是會計定義帶來的不確定性,如資產和負債,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均以未來的經濟利益來定義它們(資產為未來經濟利益,負債為未來經濟利益的犧牲),而未來的經濟利益具有不可避免的不確定性,因此以此概念確認的會計信息數據也就必然會具有不確定性。
第二,會計基本原則所帶來的不確定性。會計基本原則是會計工作的基本規范,會計基本原則引起的不確定性主要有:一是會計基本原則內部具有一定的矛盾或者說各個基本原則之間具有內在的邏輯不統一性,以這些基本原則作為會計實務操作的指導必然會使會計操作人員難以操作,從而導致會計信息的不確定性。如相關性原則和可靠性原則、充分披露原則和重要性原則等原則之間都存在此消彼長的關系,不可能做到齊頭并進;二是諸多會計原則如權責發生制、穩健原則等的應用要求進行人為的估計和判斷。這必然會帶來會計處理上的不確定性。
第三,具體會計準則帶來不確定性。具體會計準則是會計實務工作的指南,其帶來的不確定性主要是對同一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確認、計量和報告)時允許采用不同的方法所引起的不確定性。
第四,會計人員行為引起的不確定性。會計人員在會計核算工作中帶來的不確定性主要指不同的會計人員由于技術水平、職業道德等的不同。對同一經濟業務的處理會得出不同結果的問題。這里面既有技術方面的原因,也有管理當局的壓力、會計人員的舞弊、合理差錯等原因。
綜上所述,會計的全過程、其所處的環境、會計人員的行為等無處不存在著不確定性。
2 謹慎性原則是人們對會計中不確定性的“自然”反應。
這一點可以由謹慎性原則產生的過程得到證實:謹慎性原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紀財產托管人為對其受托責任的解脫所采取的策略,即不預計托管財產的增值是托管人減輕責任的自我保護的方式。而對會計中的不確定性,則財產托管人、審計人員、會計人員和投資者出于減輕受托責任、減輕審計責任和會計責任以及避免和減輕資本風險和進行合理決策的不同目的,都要求會計信息披露采用謹慎性原則。換言之,謹慎性原則是人們對會計中不確定性的共同“自然”反應。之所以強調“自然”,是因為在人們的下意識里,不確定性就意味著風險和潛在的損失,對于風險和不確定性的規避和厭惡也同樣深深植根于人們的下意識層,就像人們從嬰兒時期便對黑暗等不確定性深深厭惡一樣。因此,當人們面對不確定性和風險時。選擇趨于謹慎的傾向是非常自然的。人們選擇謹慎性的傾向或反應首先是一種心理上的反應,這種反應既有理性的成分又有感性的成分,其次這種心理反應才表現為一種經濟行為,“低估資產和收益而高估負債和損失……”等具體會計操作則是謹慎性原則在人們意識層存在的外在表現體。所以說,人們面對不確定性時傾向于謹慎的心理作用于會計領域是有其必然性的。
行為經濟學認為,人們在不確定的情況下,通常會有以下的心理特點:在不確定條件下,每個人在面對復雜情景和問題時都會采取捷徑或應用部分信息來進行決策,人的決策是一個結構化和連續性的過程,因而決策的非理性是一正常性存在。行為經濟學認為。人們在不確定性面前,由于心理因素,往往會產生認知偏差:(1)損失厭惡心理。即人們對損失的厭惡程度遠高于他們對等量的獲利的喜好程度,對于收益和損失,人們更關注損失帶來的不利影響。(2)過度自信。主要是指人們對自己的能力、知識和對未來的預測表現出過分的樂觀、自信,從而低估潛在的風險。(3)從眾心理。指人們在不確定的情況下進行決策時,會受到身邊的其他行為人的決策的影響,輕易放棄自己的觀點而追隨群體的觀點。(4)錨定效應偏差。指人們對特定對象預測估計進而決策時,傾向于選擇一個起始點或者參考點作為判斷依據,如對參考點的選擇或調整不充分。便會產生錨定效應偏差。(5)確定性效應偏差。指人們的決策是依賴于對過去行為結果的確定性回憶。從而產生低估可能性的結果、高估確定性的結果的認知偏差。它直接導致人們在面臨條件相同的損失時更加傾向于風險偏好,而當面臨條件相當的盈利時更傾向于風險回避。
總之。從行為經濟學角度來看,會計中處處存在著不確定性。人們在面臨不確定性時,會產生種種不理性的行為,謹慎性原則的存在是自然的、必然的。
四、謹慎性原則的量化
(一)謹慎性原則的適度要求
謹慎性原則之所以在會計準則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因為不確定性的存在。要想準確地判斷謹慎性原則運用的程度好壞,關鍵是不確定性的計量的準確與否。謹慎性原則的使用受適度的制約。是當前國際會計界的主流取向。“適度”意味著不允許創設秘密公積、提取過分準備,更不允許蓄意地、一貫地少計凈資產和凈收益,而是要在有充分證據表明企業發生相關經濟利益流入和能可靠計量的情況下將資產或收益予以反映;反之則不反映負債或損失。這種對謹慎性原則使用的適度要求,可從現代經濟學層面上得到闡釋。
在經濟學領域里,風險與收益是一對至關重要的概念,兩者的變化規律是:隨著不確定性程度的增加。承擔風險需要的邊際補償也呈遞增趨勢。通常可用一條凸狀的風險一收益曲線來反映。由此可以得到:在不確定性較低時,信息使用者對風險的偏好近乎于中性,他們要求提供客觀、公允的會計信息,不允許帶有偏見。因而謹慎性原則的地位相對較低,處理會計事項時,資產(收益)與負債(損失)應當一視同仁;當不確定性較高。且無法準確獲取客觀、公允會計信息的情況下,信息使用者認為悲觀主義優于樂觀主義,因而,謹慎性原則的地位相對較高,處理會計事項時,更多地確認、計量和披露有關負債(損失),而忽略有關的資產(收益)。
(二)不確定性的計量
何謂不確定性較低、不確定性較高?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對不確定性的大小進行精確的估算,判斷其所屬的層次,進而作出會計處理的決策。因此,對“適度”認識的根本在于量化,即確定經濟業務的發生和結果的“可能性”的大小。當前,國際上流行的可能性評估方法主要有三種:
1 眾數概率法。
其著重反映的是最可能發生的結果,在這種方法下,若某一結果發生的可能性最大,則認為該事項的發生是“很可能”的,否則就認為是“不可能”的。
2 累計概率法。
簡稱累計法,是一種根據累計概率來判斷某一事項發生可能性的方法。若累計概率超過50%,認為該事項“很可能”,否則就認為該事項的發生“不可能”。
3 加權概率法。
該方法類似于統計學上的期望值法,其特征是:要求考慮所有可能的結果以及每種可能結果發生的概率,即將每一種可能的結果數值作為權數與相應的概率相乘后。將乘積累加得出加權概率,并以之來計算可能的結果。
其中加權概率法較其他兩種方法更為精確,因為它綜合反映了所有可能的結果及其概率分布,體現了中性原則。當然,財務會計中的“可能性”也絕不是一個“純數學”的問題。它與不確定性事項的確立、計量密切相關。這樣對“可能性”進行具體分析和估算就不得不考慮有關因素的影響,比如,計量客體的性質、事項發生的概率分布特征、每一項目最終可能的結果等。此外,由于受現有確認標準的制約,不少不確定性項目不能在會計報表內確認、揭示,如何進行表外披露是提供這些信息的一個重要問題。但是,即使以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為導向,根據可能性大小及其重要性原則來篩選有助于使用者決策的信息,把握披露的度和量。亦離不開對“可能性”的精確估算。
目前,我國《或有事項》具體會計準則對基本確定的資產(收益)要求確認、對可能性極小的負債(損失)不予反映的規定,無不體現了適度的謹慎原則的要求。其中我國將可能性分為基本確定(reasonablycertain,95%~100%)、很可能(probable。50%~95%)、可能(possible,5%~50%)、極小可能性(remote。O%~5%)四個檔次。
由上面的論述可知,會計界運用概率等特定的技術和方法,對不確定性經濟事項發生的可能性進行估算,對其結果進行具體分析,力圖在會計上對經濟運行存在的不確定性給予越來越全面的反映,已經成為會計界對不確定性經濟業務進行會計處理的主流趨勢。
(三)謹慎性原則量化的運用舉例
目前,在謹慎性原則的計量方面,學者們建立了很多模型,Watts(2003)總結了謹慎性計量的幾種方法,包括反向回歸、凈資產基礎計量和應計基礎計量。其中,Penman和Zhang(2002)建立了用計提的各項準備金之和與凈營運資產的比值來衡量謹慎程度的模型。該模型見公式一。
Cij=ERij/Aij (公式一)
其中。Cij表示第i個公司在第j個會計期末的謹慎程度評價指數;ERij表示第i個公司在第j個會計期末計提的各項準備金之和除去投資項目的減值準備,主要包括壞賬準備、存貨跌價準備、固定資產計提折舊、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無形資產減值準備以及遞延收入等;表示在謹慎性原則下第i個公司在第i個會計期末凈營運資產的賬面價值,i=1,2,3…n;j=1,2,3…n。
有人采用該模型研究了我國上市公司收益質量與謹慎性原則的相關性,得出我國一些行業的謹慎程度的標準。在這個模型中,謹慎程度評價指數越大。表示企業采取的謹慎程度越強。然后。再通過企業收益指標與謹慎性原則指標建立回歸模型,從而可以求出相應的謹慎程度指標。
五、結論
通過從經濟學角度對謹慎性原則動因的詳細闡述。我們明確了謹慎性原則產生的本源即不確定性的存在,謹慎性原則的存在是必然的。不確定性存在于會計的各個方面。要想判斷謹慎性原則的運用程度,關鍵就是對不確定性的判斷與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