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會計計量目標應服從于決策有用觀這一現代財務會計的根本目標本文從決策有用觀出發,闡述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必要性和意義,通過以公允價值計量的衍生金融工具來揭示公允價值是如何體現決策有用觀會計目標的。
關鍵詞 決策有用;會計計量;公允價值
會計信息是企業與外部信息使用者進行經濟決策的一個重要信息源。會計信息之所以在經濟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因為通過會計信息系統生成的會計信息能改變或影響到各種經濟決策的制定,進而通過決策的實施,引導資源的合理配置。從而導致社會財富的重新分配。因此,財務會計的根本目標是決策有用性,即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對他們進行經濟決策有用的信息,這是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基本要求。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會計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跊Q策有用觀,歷史成本計量已無法適應知識經濟帶來的沖擊,而公允價值以市場定價為基礎,適應這一變化,其決策價值要明顯優于歷史成本。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國際會計準則以及我國2006年頒布的會計準則在許多具體準則中都提到了公允價值計量。作為一種計量屬性,公允價值的應用必然對提供會計信息產生積極的影響,而這一影響涉及到會計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把握。
一、會計計量與決策有用觀
會計計量作為由計量尺度、計量單位、計量屬性、計量對象組成的要素系統,是會計理論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明確會計計量的意義和目的以便為會計計量的運用提供理論指導,就必須將會計計量置于整個會計理論結構的系統下研究其所受到的影響。會計目標在會計理論體系中起著統領的作用,整個會計系統的運行都必須以一致的目標為基礎,否則,系統的目標不統一將無法實現其作為系統的功能??梢?,會計目標的確立為整個會計系統的運行提供了參照基準,會計系統的各要素都要圍繞著會計目標運轉。
決策有用觀的核心是提供有助于經濟決策的信息,它將會計信息使用者置于會計系統的中心,強調會計報表本身的有用性,而不是編制財務報表所依據的會計準則和會計系統整體的有用性。決策有用觀的會計目標強調了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核心地位。提供的會計信息要滿足信息使用者做出經濟決策的需要。例如,企業的投資者要對企業的資金供給做出決策,企業的債權人要對是否提供信貸資金做出決策等等。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的會計信息有著自身的需求,而決策有用觀的會計目標就是為實現這一需求而對會計工作提出的要求。會計計量是會計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會計要素的計量,從數量的變動體現出會計人員想傳遞的信息,會計理論的最終落腳點是由會計計量完成的。因此,為實現整個會計系統的正常運轉,會計計量的目標必須與會計系統的目標相一致。也就是說,會計計量要服從決策有用觀的會計目標。
二、公允價值與決策有用觀的會計目標
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對公允價值的定義為:公允價值是指在當期交易中,自愿的雙方買賣資產、發生或結算債務的金額。國際會計準則對公允價值的定義為:熟悉情況并自愿的雙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礎上進行資產交換或債務結算的金額。公允價值計量強調了交易的公平性、參與交易雙方的自愿性,這體現了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基本要求。作為一種計量屬性,公允價值應成為會計計量可以參考的尺度,會計計量的屬性應符合公允價值所確定的內容。目前,公允價值衡量使用市場價格來代替,如果沒有可以觀察到的反映市場供需的市場價格,就用合約規定的或者可以預權益變動表計入權益,再在被套期保值項目實際發生并確認時,將這部分利得或損失轉計入被套期保值項目被再次確認的資產或負債當中;對于時間價值變動形成的利得或損失則直接計入當期損益。
三是作為投機工具的期權,不用區分內在價值與時間價值,應以權利金公允市價對期權合約進行后續計量;由于按公允價值積累而產生的利得或損失應當全部計入當期損益。
四是對于期權與其他工具的組合衍生工具要對各成分進行分拆處理。分別以各自公允價格的變動來反映企業真實風險和收益的變動;對于股權分置改革所產生的認股權證等期權類衍生工具,則應區分具體情形進行公允價值的表內列報。期的未來現金流入來估計。正如前文所述。會計計量的范疇應當符合決策有用這一目標,當采用某種會計計量屬性得到的計量結果能為信息使用者在決策時提供幫助時。這樣的計量屬性就值得研究、推廣。公允價值就是當計量對象難以計量,如衍生金融工具,以至于提供的會計信息無法為使用者提供幫助時。作為一種新的計量屬性出現的。
決策有用觀體現了利益相關者進行決策時對會計信息各個方面的需求。對于投資者來說,要做出投資決策或對投資后企業的情況進行了解,就必然會對某些會計科目的數額給予關注,這些數額是投資者做出決策的關鍵,如凈資產、長期投資及其明細科目等。但這些科目涉及的實物價值通常會改變,這就會對投資者進行決策造成影響,特別是當實物價值變化很大時,如投資性房地產,原有科目的賬面價值將對投資者提供信息的意義不大?;谶@樣的現實,公允價值的產生也就順理成章了。在取得某項實物時,可以以雙方交易過程中自愿、平等議定的價格作為公允價值,但在買入后價格的變動使得原來的公允價值不再反映資產的實際價值。這就需要采用現有的符合信息需求的新的公允價值進行計量。由此可見,從對計量對象的初始確認到后續計量都體現了決策有用觀對公允價值的要求。
公允價值反映決策有用性的會計目標還與證券市場的有效性有關。加拿大滑鐵盧大學著名會計學教授威廉R.斯科特(William R.Scott)在其《財務會計理論》中談到:公允價值可以“更好地報告公司價值,使得投資者能更好地估計公司的內在價值,從而更容易識別被不恰當定價的證券”。這實際上反映了證券市場的有效性或有效程度對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影響。一般的邏輯是:如果證券市場是有效的或有效程度較高,那么采用歷史成本計量就會為投資者傳遞有用的會計信息?!叭绻C券市場不是完全有效,則改進財務報告可能有助于減少非效率性,從而改善證券市場的正常運行”(William R Scott)。也就是說。不完全有效的證券市場為改變會計計量屬性提供了空間。只有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才能彌補或減少證券市場的非有效性給會計信息使用者造成的影響。
此外,來自于會計人員和審計人員的外部因素也是公允價值計量得以應用的原因。在歷史成本計量下,財務報表提供的會計信息可能不足以反映企業實際所處的經濟狀況?!百Y產負債表和損益表反映公司能持續經營,但不久它就破產了”(William R.Scott)。如果發生這樣的事件,會計人員或審計人員就會面臨很大的壓力,雖然按照歷史成本計量得出的會計數據是真實的,是一個經濟主體的經濟業務數字化符號的再現,但是會計環境是不斷變化的,這些按照歷史成本計量得出的會計數據卻不能真實反映企業目前的內在價值,不具有指導決策的價值。為了規避這樣的風險,采用可以真實反映企業內在價值的公允價值計量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三、公允價值計量反映了決策有用觀的會計目標
前文闡述了在決策有用觀的會計目標下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必要性及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意義。下面,筆者以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計量為例,揭示公允價值計量如何反映決策有用觀的會計目標。
衍生金融工具是在20世紀70年代國際金融市場盯住美元的匯率機制被打破,利率、匯率、股票等金融資產價格劇烈波動的背景下,為了適應投資者規避和分散風險的需要而設計產生的。衍生金融工具最初的形成是基于套期保值的目的,但其具有杠桿的性質,可以通過現在相對較低的成本獲取未來較大的收益,逐漸成為重要的投機工具。投機功能使得衍生金融工具給企業經營帶來了巨大風險,這是因為其置身于整個變化的金融市場中,只要參與金融市場的交易就會出現價值的波動,引起企業損益的變化。會計上計量衍生金融工具就是為了揭示其對企業產生的影響,從決策有用觀的角度看就是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采用金融工具對企業損益影響的相關信息。衍生金融工具對企業損益的影響關鍵在于其價值的變化?;谫~面價值很小的金融資產,到期時可能會給企業造成巨大的損失,但從企業歷史成本計量的會計信息中是無法覺察到這一點的。為了更好地計量衍生金融工具特別是在報告期揭示其相對于期初數的變化,就應采用新的計量方法,公允價值計量是與金融工具最相關的計量屬性。
采用公允價值計量衍生金融工具最為關鍵的部分是后續計量。期初購入金融工具計量的數額是可以通過支付的金額確定的,這一金額在當初的時點可以看作是公允價值。但這一時點一過就被視作歷史成本了。經過一段時期后,金融工具的價值已與歷史成本的價值相比產生差別。會計報表上記錄的數據不但不能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價值的決策信息,甚至會誤導信息使用者。此時。采用公允價值對金融工具進行后續計量就會改變這一狀況。不管公允價值是采用金融市場的價格還是采用未來現值估計衍生金融工具的價值,這樣的計量更能體現當時市場上企業擁有的金融工具的價值。公允價值計量得到的即期衍生金融工具的價值上升時,風險中性的投資者會選擇拋售該金融工具獲取收益,或期望價值繼續上升獲取更高收益;若價值下降時,企業債券人可以考慮發放貸款時簽訂約束力更強的契約,減少還貸損失??梢姡蕛r值應用于衍生金融工具的計量為相關信息使用者提供了各自所需的決策信息,符合決策有用觀的會計目標。
財務會計的信息質量標準主要是可靠性和相關性。普遍的觀點是:公允價值具有極高的相關性,能夠提供及時、有用的信息,但無法保證信息的可靠性。隨著會計理論和實務的發展。公允價值會計理論和方法在許多方面已經了有重大突破。如可以通過建立公允價值計量的評估等級系統,對企業估價信息的選擇范圍和層次進行規范,壓縮企業操縱利潤的空間,減少人為的估計和判斷,以此來增強報告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在使用公允價值重新計量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或負債項目時??纱罅吭黾优兜膬热?。另外,把市場信息作為估價基礎首選的同時,根據估價前提理論,讓財務報告所反映的企業價值更貼近市場價值,才可提高報告信息的決策有用性。突顯公允價值在信息相關性方面的優勢,亦可由此帶來財務會計計量領域革命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