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新《企業會計準則》中適當地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標志著公允價值在我國的研究和應用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本文從多個角度對公允價值的計量屬性及其應用進行了研究。
2006年2月,我國財政部頒發了含1項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準則的新會計準則體系。新會計準則體系最大特色之一就是再次采用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充分體現了與國際會計準則之間的趨同。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下,企業必須根據報告日的實際情況,對各項資產和負債進行重新計量,動態、及時地反映各項資產和負債價值的變化,并在報表中予以反映,使報表信息更相關,對決策更有用。
一、公允價值的涵義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在1995年6月發布的第32號國際會計準則(IAS32)中,對公允價值的定義是:“公允價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當事人自愿據以進行資產交換或負債結算的金額。”
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在2000年2月發布的第7輯財務會計概念公告(SFAC7)中,把公允價值定義為:“在交易雙方自愿的前提下,當前資產(或負債)的購置(或發生)或出售(或清償)金額。”FASB在2004年6月發布的《公允價值計量》征求意見稿中對公允價值所下的定義是:“資產或負債在熟悉情況、沒有關聯的意愿參與者的當前交易中進行交換的價格。”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對公允價值的定義是:在公允價值計量下,資產和負債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計量。
對公允價值的理解應把握如下三點:第一,交易雙方屬于非關聯方,都以追求自身價值最大化為目標,不存在特殊的利益關系,都了解資產實際或潛在的價值,熟悉市場狀況等;第二,公平交易:交易雙方沒有給予對方優惠的動機,也不存在利用各種關系壓低或抬高價格、侵犯或輸送對方利益的可能性;第三,交易雙方都是自愿地進行交易,不是由于被迫購買或清算銷售。由此可見,公允價值就是指一項資產或負債在熟悉業務的、沒有關聯關系的、自愿交易的雙方之間所達成的交易價格。
公允價值被廣泛采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公允價值體現了一定時間上資產或負債的實際價值,以公允價值計量的資產,能夠反映企業價值創造中,經濟利益流入的能力。以公允價值計量的負債,能夠反映企業在清償債務時可能流出的經濟利益。另一方面,公允價值是建立在公平交易基礎上的,能夠提供更加準確、可靠的會計信息,從而為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更有價值的決策信息。
二、公允價值和其他計量屬性的關系
《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中列舉了5種可能的計量屬性: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
(一)公允價值與歷史成本的關系
歷史成本是指資產或負債的原始交易價格;公允價值是對資產和負債以當前市場情況為依據進行價值計量的結果,是價值計量而不是成本計量,這是公允價值計量與歷史成本計量的根本區別。歷史成本屬于過去時態,只能用于初始計量并供以后各期進行攤銷或者分配,不存在后續計量問題;公允價值計量的時態是跳躍的,它強調動態、及時地反映資產和負債的價值變化,企業必須根據報告日的新情況對各項資產和負債項目進行公允價值計量,并在報表中反映出來,使報表信息更具相關性。成本計量與公允價值計量并不總是相互沖突的,在正常情況下,資產和負債初始確認時,成本與公允價值應該是相等的,除非發生的交易是不正常的、不公平的。FASB在SFAC7中也指出,“若無反證,歷史成本也可以是公允價值”。
(二)重置成本與公允價值的關系
重置成本是指在本期重購或重置企業持有的某項資產的成本。重置成本是現在時點的成本,它強調站在企業主體角度,以投入到某項資產上的價值作為重置成本;而公允價值強調獨立于企業主體之外,站在市場的角度以交易雙方達成的市場價格作為公允價值。對于產成品等企業自制資產而言,其重置成本一般要低于公允價值,因為后者往往還包含賣方利潤,對于從市場上剛剛購入的新資產而言,二者的金額可能相等,其前提則是該資產是在熟悉情況和自愿雙方的公平交易中實現。
(三)現行市價與公允價值的關系
現行市價是指資產在正常交易條件下的變現價值,它完全依賴于可觀察到的市場價格,同公允價值接近。
(四)可變現凈值與公允價值的關系
可變現凈值是在不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的情況下,計量資產在正常經營過程中可帶來的預期現金流入或流出。它同公允價值的區別是:1.前者不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而以市場評價為基礎的公允價值顯然不會如此。2.前者扣除了預計變現過程中的直接成本后的凈值,后者通常不考慮直接成本。
(五)現值與公允價值的關系
現值是指資產在正常經營狀態下可望實現的未來現金流入量的折現額。當會計師無法獲得市場信息時,只能轉而使用未來現金流量的估計值來計量某項資產或負債。它包含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即根據管理當局的特定用途來估計資產的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即特定個體價值)和從市場參與者對資產未來現金流量的預期角度所估計的現值(即市場預期價值)。顯然,以特定個體價值為計量目的的現值與公允價值不一致。然而,現值本身不是會計計量的目的。僅僅使用某個人為的利率對一系列估計的現金流量進行折現,得到的現值只能為財務報表的使用者提供非常有限甚至是誤導的信息。為了使財務報告能夠提供具有決策相關性的信息,現值必須能夠反映被計量資產或負債的某些可觀察的計量屬性,SFAC7把這種屬性稱為公允價值。由此可見,現值本身不能稱為計量屬性,在初次確認和新起點計量中使用現值的唯一目的是估計公允價值。
三、公允價值的應用
公允價值的應用會影響到多種會計要素的計量,從而產生廣泛的影響。比較典型的應用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資產減值測試
資產存在減值跡象時,其可收回金額根據資產的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后的凈額與資產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兩者之間較高者確定。
(二)金融工具的計量
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的初始確認按照公允價值計量。金融資產中以公允價值計量且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和以公允價值計量且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負債的后續計量也按照公允價值進行計量。
(三)企業合并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合并成本和被收購方的可辨認凈資產均以公允價值計量。
(四)債務重組
以非現金資產清償債務,其非現金資產按公允價值計量。
(五)投資性房地產
在有確鑿證據表明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能夠持續可靠取得的情況下,可以公允價值模式進行后續計量。
(六)股份支付
以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換取職工提供服務的,以授予職工權益工具的公允價值計量;以現金結算的以承擔負債的公允價值計量。
(七)收入
應收的價款與其公允價值相差較大的,按公允價值確定收入。
(八)融資租賃
租賃期開始日承租人將租賃資產公允價值與最低租賃付款額現值兩者中較低者,作為租入資產的入賬價值。
(九)政府補貼
如果是非貨幣性資產,以公允價值計量。
(十)非貨幣性交易
換入資產和換出資產公允價值均能夠可靠計量的,應當以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作為確定換入資產成本的基礎。
上述公允價值的應用,一方面有可能公允地體現一定時間上企業資產或負債的實際價值,為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客觀、真實的決策信息;另一方面,如果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濫用,也可能成為操縱利潤的工具,比如債務重組、企業合并、政府補貼以及非貨幣性交易等準則的運用。因此,對監管層來說,如何確定公允價值、識別其對企業會計報表的影響程度和范圍,將是一次巨大的挑戰。
確定公允價值需要考慮兩個方面,一方面要有資產或者負債的市場價格,存在活躍市場,有實際市場的報價,有最近交易日的市場價格;另一方面要考慮估值技術,類似資產的交易價格、行業的基準價格、未來現金流量折現法,還有期權定價模型等。如果需要采用估值技術,應該選擇市場參與者普遍認同,且被以往市場實際交易價格驗證具有可靠性的估值技術。
由于公允價值具有計量屬性上的不確定性和可操縱性,因而其形成的會計計量模式必然帶來新的問題和實際應用上的困難,其主要表現:一是信息質量的可靠性難以保證;二是公允價值計量的實際操作難度大;三是公允價值計量可能增加財務報表項目的波動性。這是擺在會計監管機構面前的問題,也是每一個會計從業人員不得不思考的問題。筆者相信,隨著會計理論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我們有智慧和能力解決公允價值計量中的各種問題,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必將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而拓展出更大的應用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