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強化注冊會計師行業行政監管,必然要求構建協調運轉的行政監管機制。注冊會計師行業行政監督機制是指財政部門依法對注冊會計師行業進行行政監督檢查與處理處罰工作的方式、方法、程序、行為及其相互間的關系。行政監督機制包括日常監控機制、重點檢查機制、協調指導機制、處理處罰機制等四個方面。日常監控機制是行政監督機制的重要基礎和前提,重點檢查機制是行政監督機制的重要環節,協調指導機制是聯系行政監督機制各個環節的核心鏈條,處理處罰機制是行政監督機制的關鍵點與歸結點。構建完善的注冊會計師行業行政監督長效機制,必須全面加強上述四項機制的建設。
一、日常監控機制
日常監控是指對注冊會計師和會計師事務所的資格條件、內部管理、質量控制、執業情況等進行日常性的跟蹤和分析,為重點檢查提供基礎信息,防范和抑制注冊會計師和會計師事務所的違法違規行為。加強對注冊會計師行業的日常監控,將促使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自覺提高風險意識和質量意識,提升執業質量。日常監控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建立注冊會計師行業業務報備網絡系統。業務報備網絡系統是指會計師事務所通過信息專網將事務所基本情況、業務承接情況、審計執行情況、審計報告內容等向財政部門報告并備案的計算機網絡系統。該系統既是財政部門收集監管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控制的重要一環,能夠起到事前防范和預警作用。對會計師事務所的檢查要做到重點檢查、有的放矢,就要求財政部門對會計師事務所的基本情況、執業情況以及被其它部門檢查與處罰等信息進行了解和掌控。為此,財政部正在籌建注冊會計師行業監管網絡系統,其中包括會計師事務所業務報備網絡系統,以實現對會計師事務所執業情況的動態監控和分析,為重點檢查工作提供基本信息,提高監管工作的科學性和效率,有效防范違法違規行為的發生。業務報備網絡系統的建設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是遵循“循序漸進、先易后難、留有余地、逐步充實”的指導思想。由于該系統涉及全國所有會計師事務所,系統內容非常復雜,工作量相當大,各地事務所在執業水平、管理基礎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要求系統建設過程中必須實事求是、循序漸進,可以先在個別省份試點,總結經驗后再向全國推廣。二是要保證技術上的先進性。業務報備一定要依賴信息網絡技術等高科技手段,降低報備成本,提高可操作性,否則無法實現對注冊會計師行業的實時監控和分析評價。三是要滿足行政監督與行業自律的共同需求。
(二)對注冊會計師和會計師事務所進行跟蹤監控與分析。財政部門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實現對注冊會計師和會計師事務所的跟蹤監控與分析,如對業務報備情況的跟蹤與分析,對上市公司年報審計情況進行跟蹤分析,根據媒體公開報道的信息進行跟蹤分析等。跟蹤監控與分析的目的是為了及時掌握注冊會計師、會計師事務所存在違法違規行為的可能跡象,例如:規模較小的事務所承接明顯超出其執業能力的審計業務;上市公司頻繁更換會計師事務所、后任事務所出具了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等等。通過跟蹤分析,如發現注冊會計師和會計師事務所可能存在違法違規行為的,應當啟動監督檢查程序,及時預防、制止和揭示違法違規行為,做到事前預防和事中控制相結合。
(三)投訴舉報處理。社會上對注冊會計師行業的投訴舉報是財政部門獲取監管信息的重要渠道。建立方便靈活的投訴舉報制度,妥善處理投訴舉報反映的違法違規問題,是日常監控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對于提高行政監督檢查的針對性具有重要意義。財政部門應該高度重視投訴舉報受理和處理工作,指定專人負責,不斷完善投訴舉報制度,建立暢通的投訴舉報渠道,實現投訴舉報信息的收集、批轉、跟蹤和處理程序的規范化和制度化。注冊會計師行業網絡信息系統建成后,可以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實現投訴舉報來源、批轉處理、結果報告的網絡化運行。涉及出具虛假審計報告、事務所資格條件的投訴舉報,應由財政部門負責核查;一般執業質量問題、職業道德問題、事務所內部管理、內部糾紛問題等,可轉注冊會計師協會處理。
二、重點檢查機制
重點檢查機制是注冊會計師行業行政監督機制的重要環節。檢查是指財政部門對注冊會計師和會計師事務所的執業質量進行檢查或調查,收集相關證據材料,核實注冊會計師和會計師事務所是否違反了法律法規、獨立審計準則等法規制度,以確定其審計責任的過程。檢查包括對會計師事務所的專項檢查和例行檢查,以及根據舉報等線索對會計師事務所進行的調查核實。重點檢查是日常監控的必然延伸,也是做出處理處罰的前提和基礎。注冊會計師行業行政監督有賴于重點檢查機制的良好運行,沒有完善的重點檢查機制,財政部門對注冊會計師行業的行政監督就會缺乏必要的手段,不可能達到預期效果。
(一)行政監督檢查與行業自律檢查的關系。 財政部門組織的行政性檢查與注冊會計師協會組織的自律性檢查,既有相同點,也有區別,這兩種檢查方式可以互為補充、相輔相成,各自發揮作用。
1.共同點。兩種檢查都是加強行業監管的重要手段,其目的都是為了提高注冊會計師的執業質量和職業職業道德水平,確保注冊會計師行業健康發展,維護公眾利益,提高注冊會計師行業的公眾信心。
2.主要區別。一是檢查性質不同。財政部門組織對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的檢查,是依法進行的行政性檢查,是外部性檢查,而注冊會計師協會的檢查是行業自律性檢查,屬于行業內部性檢查。二是檢查依據不同。行政性檢查只能依據《注冊會計師法》的規定進行,是行政執法行為,必須嚴格按照法定的要求和程序進行,而行業自律性檢查除了根據《注冊會計師法》的要求進行,也可以根據協會章程、行業性公約開展,不構成行政執法行為。三是檢查手段不同。行政性檢查可以依法采取強制措施,通過檢查事務所延伸檢查被審計企業,在核實會計責任的基礎上認定審計責任,而自律性檢查僅限于對會計師事務所的執業情況進行檢查,主要限于對事務所工作底稿的審查,主要檢查內容是審計工作底稿形式上的合規性,不能延伸檢查企業,難以在核實會計責任的基礎上核實審計責任。四是檢查后果不同。財政部門可以對檢查發現的違法違規行為依法做出行政處理和行政處罰,而自律性檢查只能針對檢查發現的問題在行業內部做出自律性處理與懲戒。
(二)重點檢查的主體。 《財政部關于進一步加強注冊會計師行業管理的意見》(財會[2002]19號)規定,行政監督檢查和處罰職能可由監督檢查機構行使。《財政部關于落實注冊會計師行業行政監督職責若干問題的通知》(財監[2003]121號)又進一步明確,財政部門監督檢查機構負責注冊會計師行業行政監督工作,財政部監督檢查局負責全國注冊會計師行業行政監督工作的總體規則、政策研究和監督指導工作,并直接開展或組織開展全國范圍內的重點檢查與處罰工作,各省級財政部門監督檢查機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注冊會計師行業的行政監督檢查工作,財政部駐各地專員辦根據財政部的授權,有重點地開展注冊會計師行業監督檢查工作。根據財政部的指導意見,絕大多數地方財政部門將注冊會計師行業行政監督檢查職能交由監督檢查機構行使,但也有少數地方財政部門的職能分工與此有所不同,少數地方將行政監督檢查的職責分類交由會計管理機構與監督檢查機構行使,有的則專門成立注冊會計師行業行政監管機構統一履行監督管理職責。在行政職能收回的初期,同時存在幾種模式,雖然在工作協調方面存在一些不方便,但通過不同模式的探索,有利于相互比較和總結經驗,摸索總結出更佳的行政監督檢查模式。
在重點檢查主體方面,以下兩個問題應引起重視:一是避免財政部門內部可能存在的重復檢查。財政部每年將直接組織專員辦開展對部分事務所的檢查與調查,專員辦在會計信息檢查中也可能延伸檢查部分會計師事務所。同時,地方財政部門每年也要組織對會計師事務所的檢查。為避免重復檢查,財政部每年組織專員辦和地方財政部門開展的檢查工作,可將檢查名單及時下發全國專員辦和各地方財政部門,地方財政部門自行組織的檢查名單則及時上報財政部備案。專員辦在開展會計信息質量檢查中對會計師事務所的延伸檢查,可將檢查名單向當地財政部門通報,異地檢查的事務所應上報財政部批準,并抄送事務所所在地財政部門。二是避免對證券業資格事務所的監管真空。在目前情況下,財政部每年都要組織專員辦對具有證券期貨相關業務許可證會計師事務所開展檢查。地方財政部門在每年的例行檢查中,可暫不考慮具有證券業資格的事務所。但是,對具有證券業資格事務所的日常監管,仍應按照屬地化管理的原則,由地方財政部門負責。如對投訴舉報信件的調查,應以地方財政部門為主。否則,就可能存在對證券業資格事務所日常監管的真空。
(三)重點檢查的對象和內容。在檢查對象的選擇上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是要結合日常監控,有針對性地選擇檢查對象。為了避免重復檢查,財政部在選擇檢查對象時,將根據日常監控所掌握的線索(如投訴舉報、業務報備),有針對性地選擇事務所進行重點檢查。二是要“抓兩頭,帶中間”。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總體執業質量不高,但目前最為令人關注的問題是上市公司審計、國有大型企業審計以及中小事務所的不正當競爭。上市公司審計的社會影響大,為了保證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切實保護公眾利益,具有證券業資格的大型事務所理應成為財政部門監管的重點。國有大型企業關系到國計民生,對國有大型企業的審計與國有企業改革的成敗密切相關,加強對國有大型企業審計的監管同樣具有重要意義。雖然中小事務所一般客戶規模不大,單個審計項目社會影響也不會很大,但相當一部分中小事務所存在管理薄弱、惡性競爭等問題,嚴重破壞了注冊會計師服務市場的公平競爭環境。特別是最近一年來,隨著事務所審批政策的放開,新批事務所上升過快,僅2004年全國就新成立1500多家事務所,如何加強對這些事務所的監管,在事務所數量急劇增加的情況下保證審計質量是財政部門必須應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