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而言,如果上市公司經營活動穩定,那么其全年業績應能基本保持平穩,但從2001年上市公司公布的年報看,有很大一部分公司年報業績較上半年出現驟增或驟降,這意味著,投資者如果用上半年業績來估算全年業績,其準確性將大打折扣。如賽迪傳媒,去年中期實現凈利潤僅有7.52萬元,但全年則猛增至509.33萬元;國電南自去年中期盈利122萬元,而全年的凈利潤則達到了2846.35萬元,是中期凈利潤的22倍。個中奧妙到底何在?這些公司下半年業績大幅上升可能的解釋有:一是資產重組實現了超常規發展,如海鳥發展,去年中期進行了產業結構調整,通過與大股東及其關聯公司進行資產置換,進入房地產業,公司業績因此在下半年增長了50多倍。二是部分公司的投資收益及營業外收支在年末才實際結算,從而使下半年業績提升。如中技貿易提前收回委托理財款2億元,并獲得到賬收益600萬元,超過其468.08萬元的中期凈利潤。三就涉及到公司的會計處理調整,直接導致全年業績較中期大幅上升。如國電南自去年中期業績出現大幅下滑,但公司在年報中通過調整會計政策,將1年以內的壞賬計提比例由5%調低至1%,1-2年的壞賬計提比例從6%降至3%,這樣一來,公司的年報自然要比中報漂亮多了。去年上市公司業績公告變臉的情況也為數不少,如預警變預虧,預贏變虧損,甚至戴上ST的帽子。許多這類公司都提到新會計政策對業績大幅下滑的影響,但有的情況較為特殊,如山東黑豹稱由于公司投資的“許繼電器”股票2001年末股價下跌低于成本價,根據會計政策的有關規定,需計提股票投資減值準備2044.5萬元。浙江創業原想提前確認商品房銷售收益,但按照《企業會計制度》銷售收入確認原則,有關房地產項目2001年度預收房款不能確認為2001年度的銷售收入,相應的利潤也不能在2001年度確認。事實上,早在2001年初財政部就發布了關于印發《企業會計準則———無形資產》等8項準則的通知,有關減值準備從原來的4項增加到了8項,并要求上市公司從2001年1月1日起執行。這些會計政策的頒布,大大早于滬深證券交易所關于要求有關上市公司發布業績預警預虧公告通知的時間,因而這些公司的解釋似乎不能令人信服。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從年報以外去尋找原因,將公司業績突變與其二級市場股價聯系起來,或許更能說明問題。典型的如天鴻寶業,去年7月底,上市才4個多月的天鴻寶業發布中期業績預警公告,隨后刊登的中報顯示,2001年上半年每股收益僅0.07元,差點被市場歸入“變臉”公司之列,但下半年該公司開發的曙光花園一期卻大放異彩,全年實現銷售收入2.6億元(當然大部分是在下半年實現的),占到公司2.7億元主營業務收入的96%,為當年實現0.44元的每股收益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時派出10送6外加2元紅利(含稅)這樣可觀的“紅包”,因為有了業績和分配的利好支撐,天鴻寶業股票在年報公布的次日即大漲6%,列滬市漲幅第三。事實上,這只股票自今年1月份的18元起步,30多個交易日里漲幅高達50%,遠遠超過了同期大盤的漲幅。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去年7月底預警公告發布后,該股應聲而跌,從38元左右一路下跌至18元左右,跌幅超過50%,也遠遠超出了同期大盤的跌幅。如果單純從會計角度去看,公司的報表卻是合乎國家有關規定的,我們也發現不了什么異常的問題,這說明,投資者應從多個角度去看問題,一些從單純會計角度看沒有問題的年報其實也可能存在重大問題,投資者不注意這些問題,就很容易掉進陷阱。(《科學投資》)去年1146家A股上市公司的主營業務收入總額為15299億元,平均每家為13.35億元,而前年平均每家為9.94億元,去年比前年平均增長34.3%,增長幅度是很可觀的。2000、2001年平均每家上市公司實現的主營業務利潤分別為1.96和2.57億元,去年比前年增長31.1%,與主業收入增幅基本相當,說明成本項目和營業稅金項目并未異常增長,主業利潤率保持穩定。但如果考察扣除三大費用后的營業利潤項目,2000、2001年平均每家分別為0.77和0.8億元,去年同比增長率僅有3.9%,遠遠低于主業收入和主業利潤增長率,三大費用消耗了大部分主業利潤,說明上市公司的經營和管理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我們通過計算得出,僅管理費用去年就比前年增長了42%,另外,營業外支出項目2001年比前年猛增128.6%,有必要引起我們的關注,由此造成2001年的凈利潤反而比2000年減少15.8%,與主業收入增長34.3%形成非常鮮明的對照,說明去年上市公司“增產不增收”的現象非常嚴重。這一點也可以從每股收益和凈資產收益率上得到印證,2001年平均每股收益0.13元,比2000年的0.2元下降了35%,而凈資產收益率則下降了2.24個百分點。2001年年報的又一個特點是虧損公司數量和虧損額創出新高。2001年上市公司實際虧損額高達304億元,比2000年的139億元猛增120%,創出了歷史記錄。包括按期預警預虧和延期預虧預警的上市公司,2001年出現業績虧損的上市公司達到155家,占深滬兩市1160家應披露年報上市公司的13.36%。而2000年的這一數字是96家,1999年則只有77家上市公司發生了虧損。虧損上市公司無論是從虧損金額還是從絕對數來看,都刷新了歷史紀錄。這與2001年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態勢極不相稱。去年居于壟斷地位、行業利潤率較高的優勢龍頭企業業績總體趨升,如通訊、軟件、有線網和生物制藥板塊的優勢龍頭企業業績提升較為顯著。去年國內醫藥制造業產品銷售收入增長幅度在15%左右,其中中成藥、醫療器械類企業更呈高速發展態勢,醫藥行業在我國入世的大背景下,其中入世受益的化學原料藥、中藥、醫藥商務等子行業在今年都面臨更大的發展機遇。2001年因國家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大力拉動內需,繼續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使得房地產、煤炭、鋼鐵等相關行業主業增長,企業利潤回升。部分鋼鐵上市公司業績出現大幅增長,如萊鋼股份、韶鋼松山、杭鋼股份等公司。煤炭行業由于近幾年的關井壓產,供求關系得到改善,煤價出現恢復性回升,煤炭行業作為一個典型的傳統行業,2001年全行業實現扭虧為盈,成為今年國內經濟的一大亮點,煤炭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得到明顯增強。煤炭板塊2001年的平均每股收益也達到0.295元,同比增長26.1%;其中最高的金牛能源每股收益0.60元,其投資價值也逐步凸顯。家電、房地產行業各公司因會計調整、業務定位和經營管理能力不同,上市公司業績兩極分化的現象比較突出。房地產行業2001總體盈利能力提高顯著,但由于會計處理方面的特殊性及公司之間的經營管理能力的不同,造就出截然相反的上市公司。一方面,萬科、金地集團等一大批公司取得不俗的業績,而深深房、珠江控股、渝開發等卻出現較大虧損。分析家電行業2001年報,我們可判斷空調、冰箱、洗衣機等白色家電盈利狀況尚好,如青島海爾、粵美的、格力電器、春蘭股份2001年每股收益分別為0.70元、0.52元、0.51元和0.445元。但彩電和VCD等黑色家電行業由于競爭異常激烈,價格不斷下降,利潤空間縮小,存貨加大,導致該行業公司存貨跌價計提加大,深康佳、美菱電器成為2001年虧損新兵,而廈新電子、廈華電子由于連續兩年虧損被ST特別處理。
來源:四川金融投資報(2002年6月17日)